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是立春和立夏的待遇,就完全不一樣。

立春,作為一年四季起始,講究很多很隆重,吃春餅、要咬春,打春牛、豎雞蛋,還有踏春、放風箏等等。

立夏,就顯得平易近人,講究沒有那麼多。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到裡立夏這個節氣,代表著春日即逝、夏日將來的轉折點,在周朝的時候,天子會在這一天,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迎夏”。

屆時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旌旗、儀仗都要硃紅色,以表達對司夏之神的敬意。

後來逐漸演變發展,到了兩宋和明清朝代,立夏就成了“吃冰日”。

明代文士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講到,“立夏啟冰,賜文武大臣。”

在紫禁城裡,各位太監公公、內臣侍衛要脫下暖帽,換上涼帽;宮娥才女、嬪妃佳麗則要摘下金簪,換上玉簪,象徵感應季節變化,遵從天地四時大道。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老百姓沒有皇帝賜冰,那就自己爽快爽快。

清代讓廉在《春明歲時瑣記》中,有曾經寫到,“市中敲銅盞賣梅湯者,與賣西瓜者鏗聒遠近”,說明在立夏這一天,喝冷飲、吃西瓜應時當令。

以前老北京還常說,家住四合院,要有“天棚、魚缸、石榴樹”,搭配“先生、肥狗、胖丫頭”。

這裡面說的天棚,就是在院子裡搭的涼棚,夏天到了,遮陽納涼,“搭棚”這個活兒,就要在立夏前後幹。

在清代《北京風俗雜詠》裡,有一首《都門雜詠》,說的就是這件事兒——

綠槐蔭院柳綿空,官宅民宅約略同;

盡揭疏欞糊冷布,更圍高屋搭涼棚。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同樣是根據清代筆記,南方過立夏,是另外一番光景。

當時上海貢生秦榮先撰寫過一本《上海縣竹枝詞》,共收錄了五百三十首作品,其中如此寫“立夏”——

麥蠶吃罷吃攤粞,一味金花菜割畦;

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

金花菜,就是南苜蓿,也是大江浙滬地區常說的“草頭”。

清明過後立夏時節,把草頭揉進糯米粉裡,在油鍋上烙成餅,就是立夏專屬的節令食品——草頭攤粞。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除了這種很有特色的“草頭攤粞”,包郵地區還有立夏吃“三燒、五臘、九時新”和“嘗三鮮”的傳統。

三燒指燒餅、燒鵝、燒酒,五臘指黃魚、臘肉、鹽蛋、海師、清明狗,九時新指櫻桃、梅子、鮒魚、蠶豆、莧菜、黃豆筍、玫瑰花、烏飯糕、萵苣筍。

至於“三鮮”就各有各的說法,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有櫻桃、枇杷、大甜杏,水三鮮是海獅、鰣魚、河豚。

無論怎麼吃得花樣百出,都是一副魚米之鄉、富甲一方的富態。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至於“立夏秤人輕重數”,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據說立夏秤人,是因為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苦夏消瘦。

而且,立夏稱體重,還有專門司秤人,稱體重的時候,不忘說吉祥話兒,手裡不停、嘴裡也不停,是門技術活兒。

而且,司秤人的話術技巧,也非常高。

比如稱老人時要說長壽,“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時要說姻緣好,“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時要說有出息、有官運,“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總之,要的就是皆大歡喜。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雖說立夏講究不多,咱們拉拉雜雜也說了這麼多。

當然,換了襯衫、牛仔褲,穿上T恤和長裙,可以簡簡單單過立夏,

按照時令節氣,循著民俗老禮兒,也有不同體會。

都說生活需要儀式感,這二十四節氣裡,

處處都是儀式感,處處都有新鮮感。

原來這樣才是過立夏!吃冰吃草頭、換衣搭涼棚,司秤人出馬稱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