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201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正在陸續揭曉。可以預料,不久之後,這些諾獎得主便會來到中國走穴撈錢。

自新千年伊始,中國就興起了一股諾獎得主走穴熱。

諾獎得主瘋狂撈金,中國真的是“人傻錢多速來”嗎?

1. “組團”來中國走穴

諾獎得主從何時起頻繁來華,這個已無從考證。

代表人物,卻有一二。

蒙代爾是來華最多的諾獎學者。1999年,蒙代爾因“開放經濟中貨幣與財政政策”理論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提出的“最優貨幣區域”理論將歐元由概念變成現實,被譽為“歐元之父”。

早在1995年,蒙代爾就到訪中國,與中國就此結緣。獲得諾獎後,更是成為了“常客”。此後10年間,蒙代爾訪問中國超過20次。僅2013年下半年,就來了5次。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諾獎得主也不例外。

最近幾年,在中國獨領風騷的是挪威的愛德華·莫索爾。自從201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莫索爾好像“愛上”了中國。

讓我們來看看2019年莫索爾在中國行程吧——

2月26日,會見浙江嘉興市領導。

4月7日,參加河南鄭州諾貝爾獎獲得者科技創新中心的揭幕儀式。

5月5日,訪問山東大學。

6月15日,在陝西中醫藥大學作學術報告。

9月10日,參加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

9月13日,參加歐美同學會第六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鄭州峰會。

9月16日,接受某母嬰類社區綜合平臺的採訪。

9月18日,走進電子科技大學。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以上只是不完全統計。按這頻率,莫索爾幾乎每月都要來一次中國,堪稱“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頒發個勞模勳章也不為過。

更讓人驚奇的是,諾獎得主不僅不辭辛勞,還十分親民。除了高大上的科技論壇,就連房地產活動也願意屈尊參加。

2014年9月12日,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就光臨了某開發商樓盤,與社區業主、300多位企業家齊聚一堂,探討“創新的榜樣”,一點架子都沒有。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新聞報道)

最近幾年,又出現了一個新趨勢,諾獎得主開始流行“組團”走穴。

2018年8月10日,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上,6位諾獎得主“抱團”參加。一個月後的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又“召集”了5名諾獎得主,“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莫索爾也位列其中。

最牛的還是上海。2018年10月29日開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集齊”了26位諾獎得主。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不知道是否能召喚牛頓或愛因斯坦?

2. 諾獎得主的生意經

上個世紀,很少有諾獎得主到訪中國;今天,諸多大咖紛紛來中國站臺。僅從這個變化看,可以視作中國影響力的一大進步。

中國科技是在開放學習中進步的。諾貝爾獎又是科技殿堂的最高榮譽,諾獎得主亦是最頂尖的人才。因此,邀請諾獎得主來中國,探討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分享行業新動態新方向,有利於中國科技發展。

退一步說,哪怕是走秀,也間接傳播了科學精神。

但站在諾獎得主的角度,來中國走穴,大多數與科學無關,只是一筆生意。

當諾獎得主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市場有需求,就有商業機構來運作。諾獎得主來中國走穴,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2014年6月,諾獎得主基德蘭德到訪中國,包括高校講座、企業考察以及經濟論壇在內的活動,全部由一個名為“世界名人中國行”的機構策劃。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這家機構,擁有遍佈全球各領域的名人經紀資源,包括各國政要、諾獎得主、經濟名家、企業領袖等,曾多次策劃、邀請“洋大師”來華。

據《羊城晚報》記者調查,企業邀請蒙代爾和羅傑斯等大師前來演講報價高達100萬元人民幣(約16萬美元)。這只是5年前的價格,現在肯定不止這些。

實際上,出席演講只是行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網上,你可以找到一份諾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的中國行廣東站招商方案,僅贊助合作方式,就報價不菲——

首席冠名贊助合作伙伴限1家開價200萬元、戰略合作伙伴限3家每家80萬元、指定贊助限5家每家30萬元、支持單位限5家每家15萬元。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諾獎得主的時間很寶“貴”,在中國每一分鐘都充滿商機,演講會中的與大師互動對話環節、大師親臨企業參觀指導、招待晚宴、午宴,甚至往返機場車程中與大師獨處,均可明碼標價,向社會“出售” 。

看到這裡,就會明白,為什麼莫索爾每次來中國,短短几天,要奔波於多個城市。

挪威到中國相隔7000多公里,來一次不容易,自然要物盡其用,人盡其能,多多參加活動,多多撈錢。

在國外,莫索爾只是一個科學家,在中國卻成為通吃學術、產業界,橫跨生物、教育領域的弄潮兒。

搖身一變,變成了一棵搖錢樹。

3. 反對諾獎形式主義

我們不反對諾獎得主來華,反對的是形式主義。

有的科技論壇,邀請一個或多個諾獎得主,每個諾獎得主演講半小時。短短半小時,能談什麼深刻的觀點,帶來什麼啟發?

有的活動,諾獎得主的演講主題與活動主旨南轅北轍。曾有科技界業內人士爆料,在研討科技政策的研討會上,當地政府硬是請來了研究細菌的諾獎獲得者講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嘉賓、觀眾一臉懵逼。

更有甚者,一個諾獎得主在中國身兼數職。例如莫索爾,先後在上海、濟南、嘉興、無錫等地設立“諾貝爾獎工作站”或實驗室。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這些諾獎得主難道有分身之術?

如果是商業活動,倒也無可厚非。2014年9月,在廣州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新經濟力量論壇開幕前,某品牌礦泉水公司董事長與蒙代爾進行了“交流”。

2018年6月,阿里巴巴成立研究機構羅漢堂,也邀請了6位諾獎得主。你看下面這張合影,連馬雲都不能免俗。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企業熱捧諾獎得主,就是希望能利用名人效應推廣品牌。在商言商,各取所需。

但是,政府舉辦的活動,如果硬要拉著諾獎得主站臺,不僅無助於國際交流,反而浪費了納稅人的錢。

2018年,深圳發佈諾獎實驗室組建管理辦法,每個諾貝爾獎實驗室將收到最高一億元的建設資助。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我們理解深圳搶奪科技制高點的宏願,但是,這些諾獎實驗室真的能促進深圳的基礎科學發展嗎?

回顧歷史,過去30年,深圳沒有產生過一名諾獎得主,並不妨礙深圳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展望未來,深圳未來的發展,也不取決於諾獎得主及其掛名的“實驗室”。

這個錢,我們還是少花點好。

4. 中國需要的是大科學家

諾獎得主來華撈錢,本質是諾貝爾獎崇拜,以及其衍生出來的學術功利化。

但須知,中國應該崇拜的是諾貝爾獎精神,而非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精神,恰恰是杜絕學術浮躁、功利化,踏踏實實地做學問。

如果一個科學家頻繁走穴撈錢,他必然沒有時間做科研,也無法獲得諾獎;如果一個科學家在獲得諾獎後頻繁走穴撈錢,人們能夠從他身上獲得只是銅臭味而非科學精神。

2015年,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屠呦呦這樣說:

獲不獲獎對我來說不那麼重要,獲獎證明我們的中醫藥寶庫非常豐富,但並不是借來拿來就能用。像青蒿素這樣的研究成果來之不易,我們還應該繼續努力。

榮譽多了,責任更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口中的“很多事”,顯然不是走穴撈錢。

“青蒿素髮現者”屠呦呦,60多年來專注中醫藥研究實踐,在獲諾獎之前鮮為公眾所知。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參加完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當天就返回湖南,第二天還要到田裡去。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研製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隱“功”埋名30年。

諾獎得主在中國出場一次100萬,我們別再當冤大頭了

當下中國,需要的不是走穴撈錢的諾獎得主,而是腳踏實地的大科學家。

與其把錢花在外來的諾獎得主身上,不如拿來資助自己的科研工作。

別再當冤大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