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旅途中的回憶畫成了畫,也畫出了許多人心中的“大隱於市”

“他的作品傳達一種出生在8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對繪畫對當下人文的精神面貌。”《遠山:汪一個展》將在寶龍美術館展出,策展人梁勤這樣評價汪一的畫作。

青年藝術家汪一出生於上海一個書畫世家。2006年,他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繪畫專業後赴美國,就讀於紐約藝術學院繪畫專業,獲碩士學位。其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藝術作品展覽,部分作品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和美國洛杉磯保爾博物館收藏。

圖片紅帳篷

此次《遠山:汪一個展》展出作品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與最新的麻布袋系列。“第一部分展示了他想象中的精神風景;第二部分的創作結合了他現實的遊歷;第三部分也是近期的繪畫,更為明確和清晰地勾勒了一條行走的脈絡。”梁勤說。

圖片運冰船 2016

對於本次展覽的主題“遠山”,梁勤解釋:“這是一種對於城市俗世生活的遠離。藝術家自己遊歷山川后將山取來,併成全了我們大隱於市的文人理想。這是汪一創作的主旨。”

汪一的創作靈感,很大層面上源於他對於旅行中過往經歷的回憶。明快且對比強烈的色彩是汪一作品中很大的特點,也是旅行中一個“過客”的視角與訴說。作為一名過客,他以一個嶄新的角度來講述故事,也以一個陌生又疏離的身份來演繹這段旅程經歷。

比如《好客的熊》,一隻擬人的熊看到有人進入它的洞穴,這種小心翼翼又木訥可愛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

圖片好客的熊

又比如《滑冰場》,建立在自然環境中,有種真實又荒誕的感覺。旅途中的人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遠處的人與他相隔山水,人站在船上,彷彿時間停止了流動。通過畫面來感受他的作品中的敘事性,容易產生真實又虛幻的視覺經驗。

圖片滑冰場

他的作品既延續了藝術家此前一貫的個人創作風格,又表達出其在不斷更迭的當代語境下對時代的回應。在汪一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荒誕性、神秘感和敘事性,既是藝術家所試圖傳遞其內心世界的非理性話語,又包含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個人內在體驗。

圖片窯洞居民

奶油色調、疏鬆又嚴密的筆觸、靜默的環境……在這場不時偶遇的異域風情中,讓我們靜下心來,耐心地走走停停,和汪一在他鄉遇到的一切也和在這場感性經歷中重新遇見的自己,坐下來,好好聊聊天。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徐佳敏

圖片來源:館方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