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河口溼地:“清新福建”的一張生態名片--文化旅遊--黑龍江--地方--首頁

清晨,站在福州閩江河口溼地鱔魚灘的沙洲上極目遠眺,一幅生態畫卷徐徐展開:一群野鴨從茂密的水草中躍起,一隊大鳳頭燕鷗緊貼著水面掠過,逾千隻濱鷸在不遠處的沙灘上覓食,還有數十隻黑臉琵鷺在草叢中嬉戲。

閩江是福建的母親河。閩江河口溼地面積超過2300公頃,是福建最大的原生態河口溼地,也是東亞至澳大利亞之間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區內野生動植物達1089種,其中水鳥有152種,佔福建水鳥總種數的80.4%,每年在此遷徙停歇的水鳥總數超過5萬隻,包括黑嘴端鳳頭燕鷗、卷羽鵜鶘、黑臉琵鷺、勺嘴鷸和遺鷗等極危和瀕危鳥類。溼地先後榮獲“中國十大魅力溼地”、“中國中華鳳頭燕鷗之鄉”等稱號,成為“清新福建”的一張重要生態名片。

黑嘴端鳳頭燕鷗因數量稀少、行蹤難覓,被鳥類學家稱為“神話之鳥”,曾在人類的視野中消失了63年,一度被認定已經滅絕,但2004年其重現在閩江河口溼地。此後每年4月至9月,黑嘴端鳳頭燕鷗都會在這裡的沙洲上棲息、繁衍。鳥類學家觀測統計,該鳥全球現存量不足100只,而在閩江河口溼地最多時一次就發現了16只。

溼地管委會主任鄭航告訴記者,曾幾何時,由於當地居民對溼地隨意侵佔破壞,及外來入侵生物大米草的泛濫,閩江河口溼地面積銳減,汙染加劇。

溼地生態環境亮起“紅燈”,引起福建省上下高度關注。2003年溼地所在的福州長樂市政府申請撤銷了該區位的圍墾項目,建立了縣(市)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10年該溼地建成福建首個國家溼地公園;2013年6月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閩江河口溼地的自然保護主要是圍繞實施溼地恢復示範工程、推進科研設施和鳥類監測工程建設、開展溼地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等方面進行的。同時,積極拓展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合作。2016年陸續實施的《福州市閩江河口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閩江河口溼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水產養殖管理規定》,又從立法層面為保護區提供了法律支持。

談到保護區的工作,鄭航如數家珍:採取“刈割旋耕”、人工除治等物理方法,在自然保護區完成除治大米草1500畝;綜合採取打通土堰等工程營造生態鳥島,將2123畝的退養區域修建成適合鳥類棲息、覓食的樂園;與周邊執法部門建立聯防機制,開展常態化執法巡護,建立“閩江河口溼地生態司法保護基地”,對違法捕鳥、灘塗挖蟶、機械入區等開展清查工作;全面建立起海漂垃圾清理工作長效機制,海漂垃圾年清理量達150噸以上;通過舉辦世界溼地日、愛鳥周、世界候鳥日等活動,凝聚溼地保護共識。

鄭航介紹,2018年以來,溼地累計投入項目建設資金接近1.28億元,新設置了區劃界標、哨卡等設施50多處,多次升級巡護車、巡護船、GPS定位裝置等巡護設施,建成水鳥活動網絡實時遠程監控系統,實現溼地核心區的溼地與水鳥監測全覆蓋,做到了對各種違法違規破壞溼地行為的早發現、早制止。

春末夏初,廣袤的閩江河口溼地上綠意盎然,觀鳥長廊人來人往。坐在觀鳥長廊的休息木凳上,望著遠處時起時落的成群水鳥,鄭航對記者說:“隨著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推進,閩江河口溼地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生態環境將會變得更好,今後來這裡的候鳥將會更多!”(記者 梅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