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脫貧有了產業抓手

東南網5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近日,在浦城縣富嶺鎮殿下村,貧困戶黎楚邦坐著輪椅來到離家不遠的柑橘果園,喊即將下工的父母回家吃飯。

黎楚邦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行動不便,只能靠年邁的父母種植水稻和油茶生活。過去,一家人生活拮据。但如今,黎楚邦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政策幫扶外,我們家還有三份收入來源。”在果園裡,黎楚邦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以來,他的父母到村裡的果樹合作社打零工,一年能掙2萬元左右;自家的40多畝茶山和3畝水稻田,全部交由村裡的油茶合作社、水稻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一年收入近6萬元。“日子可真是越過越好了!”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殿下村就開始連片種植水稻和油茶。然而,由於缺乏科技助力和品牌支撐,村民又大多各自為政,經濟效益始終上不去。

轉機出現在2019年。南平“生態銀行”發展模式逐步向鄉村推廣,殿下村村兩委也琢磨著將連片的稻田、茶山和部分閒置的農田、荒山合理開發利用。隨後,由村裡牽頭集中流轉了3380畝土地,引入浦城縣殿下油茶專業合作社、縣洋墩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和縣南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推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

經過合理規劃,村集體將土地分別轉租給三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以土地管理和基礎設施投入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形成集中連片規模化的“自然資源矩陣”,全力發展糧食、油茶、水果三大產業,僅去年就種植精品柑橘500多畝。

“我們入股採用動態管理,根據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可佔10%到20%的股份,等5年後柑橘上市,每年可給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以上。”村支書季明亮說,果園還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並優先將崗位提供給貧困戶,預計每年可為村民帶來50萬元務工收入。

經過一年的發展,殿下村的三大產業已初具規模:與縣糧食龍頭企業簽訂購銷合同,發展“武夷山水·浦城大米”品牌種植基地,種植1500畝優質水稻,2019年產值296.4萬元;成立兩個加工廠,對油茶統一加工,同時邀請科技特派員提升油茶產果質量,去年油茶產值102萬元;500畝精品柑橘到2023年達產後,預計年產值1000萬元。

“通過發展三項產業,村裡20戶貧困戶脫貧有了穩定抓手。去年村集體收入也超過10萬元!”季明亮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