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看慈禧挪用北洋艦隊的軍費與甲午戰爭勝敗的關係

引言

慈禧太后,是一位中國晚清歷史上頗具爭議的女子,更是一位與胡太后,呂太后,武則天,陳碩真齊名而列的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女人,人們對她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殊不知,她雖在宮中“二宮垂簾,親王議政”,卻經歷了中國晚清末代的種種風雲變幻,暗潮湧動,可謂站在歷史大變革風口浪尖。

一、正逢甲午的“盛宴”,軍費私用

關於慈禧太后的傳言,最被人熟知的和甲午中日戰爭有關。四十歲正逢日本侵臺,五十歲中法戰爭爆發,這個站在風口浪尖的女人註定難以安定,終在自己的六旬壽典上聽到了甲午戰炮的轟鳴。在壽典前夕,在日本即將攻進中國大門的時刻,慈溪在宮中安然而坐,老人家只想好好過一場盛大的生日。若這件事放在太平盛世,也並不是不可理解,畢竟一場盛大的7生日宴會事關皇家的體面和威嚴。然而老天沒有給她想要的天時地利,於是便有了她經典的言論:“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只要沒打到北京,就能繼續過壽”。這位六旬老人家仰仗著“天朝上國”的尊嚴和榮光,將北洋水師的軍款挪用當作為了籌備慶典而建造的頤和園的資金。據資料記載:頤和園工程經費約為814 5148兩。其中出自海軍衙門經費737 5148兩,總理衙門經費77 0000兩。這樣龐大的數據著實令人觸目驚心。本應用來改善北洋艦隊裝備和添加新戰艦的鉅款就這樣變成了她逍遙快活著慶賀自己生日的金碧輝煌。

從歷史的角度看慈禧挪用北洋艦隊的軍費與甲午戰爭勝敗的關係

二、趁“危”而入,清軍節節失利

此時的日本聽說了如此荒唐的消息,自然是大喜過望。從古代起便不斷向中國學習的日本,早已從一個蕞爾小國靜悄悄得變強,經過了1861年明治維新,日本成功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與美國,荷蘭,英國,俄國,法國相繼建立了外交關係,建立了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強大起來的日本急需證明自己,於是把槍口對準了自己曾經的學習對象及老鄰居——大清帝國。看著清朝上層大敵當前卻仍然貪圖享樂過著奢靡的生活,他們心中既期待又竊喜。於是在慈禧生日那天,日本海軍發起進攻,並順理成章取得了節節勝利。

從歷史的角度看慈禧挪用北洋艦隊的軍費與甲午戰爭勝敗的關係

在接下來的9個月內,清軍節節敗退,據相關資料記載,中國的軍艦類別有:鐵甲艦(定遠),裝甲巡洋艦(經遠號),巡洋艦(致遠號),排水噸位32396。而日軍的裝備有巡洋艦(如吉野號),海防艦(松島),裝甲巡洋艦(扶桑),炮艦(赤城)。中日雙方戰艦的數量相等,都是12艘,然而裝備卻有著天壤之別。北洋水師除了“定遠”和“鎮遠”的排水噸位較大外,其餘10艘艦艇排水量全部不足3000噸。再來看看日本聯合艦隊,只有三艘艦艇是例外,其餘的9艘戰艦排水量全都大於3000噸。另外,戰艦的裝備也有極大的差別。

據相關資料記載,北洋水師的炮彈發射速度很慢,為每分鐘1發,“定遠”和“鎮遠”主炮發射速更慢,每3分鐘才1發。然而,日本聯合艦隊配備的是新型的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8至10發。由此觀之,其裝備能力的強大不容小覷。與此同時,清軍炮彈的質量令人心痛:北洋艦隊常常用的是以黑火藥為主的實心彈,炮彈中還常常摻有沙子,因此只能靠著爆炸碎片和衝擊波殺傷敵軍,威力十分有限。因此,即使北洋水師許多枚炮彈擊中日艦,但日本軍艦並沒有被擊落,還能繼續向前行進和攻擊我方艦船。

反而觀之,日本軍艦命中北洋艦隊的軍艦,常常引起大火燒燬船隻木製的甲板,桅杆,導致戰力大損甚至沉沒。直到現在,日本本土還留存著繳獲的未爆炸的清軍炮彈作為觀賞景點,他們將沒有爆炸的彈藥看作是上天的庇佑。與此同時,還有許多戰艦通通被繳獲。在當時的日本民眾心中,中國乃是高高在上的天朝帝國,竟被日本繳獲軍艦,引得人們紛紛湧出家門上船參觀。大清王朝的威嚴不復存在,最終被曾經輕視的學習者所蔑視。由此可見,中日裝備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於以相同甚至更多的人數艦船數都未能打敗日本,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從歷史的角度看慈禧挪用北洋艦隊的軍費與甲午戰爭勝敗的關係

三、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

那麼,若慈禧並沒有擅自挪用軍款,而是用它造出了裝備更高級,實力更強大的戰艦,甲午戰爭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嗎?在一定程度上,傷亡可能會減少一些,可就算有多麼先進的裝備,被一個腐朽的王朝所利用,又怎能發揮出其真正的實力呢?即使有了先進的武器,搭配著落後的軍事體制和人員素養,以及腐朽的封建統治架構,和僅有少數人擁有的民族意識,去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只能算是負隅頑抗,強弩之末。因為彼時的封建大清王朝早已為時代所不容,早在19世紀40年代的鴉片戰爭並未能將昏睡的大清王朝從美夢中喚醒,它依舊是我行我素,仰仗著天朝上國的威名而竊喜,卻不知西方的列強早已對這塊肥肉虎視眈眈。列強執著於打開中國的市場,然而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令其十分不滿,他們認為這是在阻斷他們的財路。

然而中國長達千年的封建小農經濟定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有所改變的,人們的思想也較為封閉,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尚不完整。於是,這頭原本想安於現狀自得其樂的“沉睡的雄獅”經歷了外國列強的無數次挑釁,終於做出了一定的反抗。農民階級的

太平天國運動,新興資產階級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

從歷史的角度看慈禧挪用北洋艦隊的軍費與甲午戰爭勝敗的關係

清末曾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便是這場運動下產生的效果。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立了,擁有了在亞洲較為強大的海軍力量,然而,封建腐朽力量過於強大,官僚階級腐敗不堪,小農思想根深蒂固,最終使得日本後來者居上,最終超越了沾沾自喜的大清王朝。反觀如今的世界,多極化趨勢正在形成,中國要想在屹立在世界之林,只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國人的凝聚力與愛國熱情,不斷髮展科學技術,增強綜合國力,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長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

結論

綜上所述,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與慈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若是她不擅自挪用軍款,北洋水師可能有能力購買更加精良的裝備,也不會再使用劣質的土炮彈……但是,只要裝備精良了,戰爭就一定會勝利嗎?退一萬步講,就算戰爭勝利了,中國難道就能與外國侵略者自此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需要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列強的侵略刺激了中國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因此,甲午戰爭的失敗由各種歷史因素所決定的,而並不是慈禧一個人犯的錯。我們只有更加全面而深刻地分析看待問題,才能夠真正瞭解歷史,尊重歷史,從中吸取教訓,求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資料:

《歷史研究》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