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運營公舉小磊磊(公眾號ID:gongjulei)所有文章均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有人說,你所賺到的每一筆錢,都是你都這個世界的認知。換個說法,你每一筆開銷,都是別人對你認知不足的收割。

而知識付費,尤其是網絡課程,無疑在風口浪尖上,知識付費就是高認知對低認知的收割。有很多人把「買網絡課程」的行為叫做智商稅。

你肯定在朋友圈、公眾號裡看到過一些售價不菲的網絡課程,動輒收費上千元,打著教你月入過萬的口號,充斥著智商稅的味道。

例如:「副業賺錢變現」「新媒體寫作課」「創業實戰訓練」「包裝形象IP課」等,只要交錢,就能讓你從小白變大牛。

1 智商不夠交的稅

例如下面某大V的課程,強調自己收入翻了50倍。買了這份課,你的收入能翻10倍。

不過在我看來,這套課程就是明顯的收智商稅。收了錢,連個結果都不敢保證,還用「行不行」這種疑問詞來形容。

我看是你不行,這年頭,連個結果都不能保證的收費,不是智商稅還是啥。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再例如下面這套課程,繳納12800元的課程,就有機會暴富,就能獲得年入數百萬的獨家秘秘籍。

看起來似乎很實惠?因為表面上看,投資1萬元就能獲得賺數百萬的方法。

但是,這毫無疑問還是智商稅。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首先花1萬多元,獲得的只是這個老師年入數百萬的秘籍(即便是真的),並不代表你也能年入數百萬。你花錢買來別人的經驗,並不能用在你自己身上。

但凡遇到這三種情況,基本都是智商稅:

如果有人告訴你,零門檻小白花了錢就能成大神,這不就是智商稅嗎?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花了錢,還需要靠自己努力,這不還是智商稅嗎?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花了錢,努力了但沒成功,是你自己的原因,這不還是智商稅嗎?

說到底,這種智商稅就是花錢買了個機率而已。這就和買彩票一樣,花錢買的是機會。彩票畢竟只要幾塊錢,這些課程卻要上千元,甚至上萬元。

但是更可怕的是,有的網絡課程就是個擊鼓傳花的遊戲。

如果說上面的文案還比較隱晦,那麼這張推廣海報就直白了。如果你是小白,沒特長,想賺錢,別擔心,先交錢買課。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而你買的課程內容,就是教你怎麼去賣課。通過這種方式,這位大V賺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

最關鍵的是,一個沒有特長的小白上完課,花個1000多元,就能搖身一變就能成為老師,接著去收割別人。

老師收割小白,小白收割小小白,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如果是搞微商還有實體產品,那麼這種課純粹是空手套白狼了。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簡單的講,因智商不夠所交的錢,就叫做智商稅。

2 網絡課程≠智商稅

當然,並不是說只要賣課就是收智商稅。現在有很多人天然的牴觸網課,只要你的公眾號發佈課程廣告,就有一堆人罵你收割智商稅。

哪怕是1塊錢的課程,都會有人罵「貴的還在後面」,似乎賣課就是違法,課程一種原罪,「賣課是收智商稅」其實完全是一種刻板印象。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因為課程是千萬個商品裡的一種,不僅僅是課程要付費。除了空氣和陽光,你所有的東西都是要付費的。

事實上,越是高收入的人群,越喜歡花錢節省自己的時間。花錢買課這種行為,就是在節省時間。

眾所周知,現在的小孩從幼兒園到小學,從中學到大學,每年都在為課程付費了,這種課程是收智商稅嗎?有人覺得理所應當,也有人覺得是智商稅。

目前市場上的課程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告訴你我很牛X,你上完課,可以變得和我一樣牛X。就像文章開頭列舉的課程。

第二種是,告訴你上完課程,可以將所學的技能應用到哪些領域。就像我的《公眾號入門課33種技巧》,讓你學有所用。

這兩種的出發點完全不一樣,第一種是,你想速成得上課。第二種是,你想學技能得上課。

只要課程賣點是速成的,幾乎就是在收智商稅了。任何技能知識,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技能,才能運用出來。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作為一家運營學習平臺,小公舉本身也是賣運營課的,也買過一些課程,身邊的同行大佬很多都在賣課。比如運營課、職場課、寫作課、設計課、數據分析課簡直五花八門。

問題來了:

為什麼一些課程老師/公眾號KOL,要把課程賣出幾百元,上千元甚至上萬元?

事實上,無論賣多少錢,哪怕課程賣1元,都會被一批人怒罵“割韭菜”,要取消關注拉黑。

而不罵的那批人,認為賣課只是售賣商品而已,一個願賣一個願買,付了錢有收穫就行。

所以,無論是賣1元還是賣1000元,都會被一批人罵和取關。正是抱著這種心理,很多老師直接光明正大的賣1000元。

從這個角度看,反而是那些罵割韭菜的人,助長了一些老師肆無忌憚的收割韭菜。這個結果意想不到吧?但事實就是這樣。

3 課程是怎麼去定價的?

首先,一門課程的售賣價格,肯定不是完全根據課程質量定價的,會有很多因素導致。

1、根據市場價定價

目前比較主流的方式,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根據市場價格定價」。這中策略,就和肯德基旁邊開著麥當勞的方案類似。

同行/競品定多少價,自然是有原因的,或者說八九不離十,如果大家的課程內容差不多,你也定這個價。

當然,這是一種偷懶的做法。

2、根據目標用戶的消費能力定價

例如,我在年初發布的《2020新媒體運營從業者報告》,顯示了比較清晰的新媒體運營學習開銷情況。

63.4%的新媒體運營,每年學習花費是500元以內。所以我們就可以根據目標用戶的年消費能力定價。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3、課程的價格由研發成本決定

課程研發成本,主要是花在課程老師身上。也就是說,老師花了多少時間,研發出了課程,這個時間就是時間成本。

有個很簡單的計算方式,假設課程老師的年收入為1000萬,日薪就是2.7萬,如果花了10天研發出課程,那麼研發成本至少是27萬元。

這個成本,怎麼著也得收回來吧,甚至得收回來27萬×2倍,才能保證小賺。這個時候,課程定價呼之欲出,再根據潛在目標用戶定一個最終價格。

4、課程的價格根據目標用戶數決定

這是業內非常流行的方法,有的課程平臺/老師,手裡沒有多少用戶數,那麼潛在客戶就更少了。

此時,想要靠課程賺錢,必然也只能把課程價格定得非常高,例如1000元,那麼有10個人買單,就能賺1萬元了。

如果手裡用戶少,還把課程價格定成幾十元,那就得去喝西北風了。所以你看到的那些高價課程,很多都是在宰冤大頭......

你對網課收智商稅怎麼看?

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1000元的網絡課程,是收智商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