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之死和岳飞如此相似,为何忠臣总是受伤?这是封建时代的必然

在中小学生的课本里有两首诗词不是文人写的,一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还有一首则是明朝时期的悲剧英雄于谦写的《石灰吟》。

这两首诗词一个充满了果断杀伐的豪迈悲壮之气,一个充满了百折不屈的英雄情怀,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高尚气节。

然而岳飞和于谦两个人都是含冤而死的,他们身上充满了令人愤懑的悲剧色彩。

这样的结果不由得使人发问:“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那么为什么好人总是受伤?”

于谦之死和岳飞如此相似,为何忠臣总是受伤?这是封建时代的必然

岳飞将军被奸佞小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最后命丧与杭州西湖之畔的风波亭下;而明朝的著名将领于谦,同样是在“土木堡之变”后为奸人所害,他最后的埋骨之处也是杭州西湖。

岳飞与于谦二人都是当时的俊杰,于谦更是进士出身的文武全才,他们在人格上简直就是中国百姓理想的化身。

第一,岳飞和于谦二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

第二,他二人在政治上相当清廉,对于富贵的态度相当单薄;

第三,他二人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没有丝毫谋权篡位的想法。

于谦之死和岳飞如此相似,为何忠臣总是受伤?这是封建时代的必然

但就是这样的两个几乎完美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身世遭遇竟然如此悲惨,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也都充满了这样的悲情色彩。

商朝时期的比干是如何死的?他的一片赤胆忠心到头来又换得了什么呢?

愤怒投江的屈原,楚怀王对于他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这种悲情色彩其实是注定了的,其根本的原因是臣子与君主之间权力的冲突,也就是所谓的功高盖主引起的忌惮。岳飞和于谦从完成伟业之后,就注定是死路一条。

于谦之死和岳飞如此相似,为何忠臣总是受伤?这是封建时代的必然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岳飞人生之中的几件大事:第一,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在宋朝抗金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他在抗金的终极目标是“迎回二圣”,这一点是他的死因之一;

第三点,岳飞参与了宋高宗赵构的另一件家事,也就是关于立储的问题,他并不主张由赵构的后代来继承皇位。

这三件事情注定了岳飞必死无疑,而且他的死相会相当难看。

而明朝的于谦一生的轨迹与岳飞有着极度相似之处,他的人生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于谦之死和岳飞如此相似,为何忠臣总是受伤?这是封建时代的必然

第一点,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于明朝可谓是再造之恩;

第二点,于谦同样参与了明宣宗的家务事,这件事也关系的明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

第三点,于谦在对待错综复杂的皇室内部斗争时得罪了英宗,这也是他的死因之一。

通过对岳飞以及于谦两个人生平的简单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就是,他们两个人都是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第二个结论则是,他们两个人都参与到了皇室斗争之中。

于谦之死和岳飞如此相似,为何忠臣总是受伤?这是封建时代的必然

这两个结论简单归纳成一个结论:岳飞于谦二人都威胁到了帝权。

无论是岳飞的“岳家军”如日中天也好,还是岳飞的终极目标是“迎回二圣”也好,他都深深地引起了皇帝的忌惮;

而于谦虽然在明朝动乱之时力挽狂澜,但是他的兵权过大显然是相当危险的,除此之外,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使得他得罪了当权者。

于谦和岳飞这两个相隔数百年的人物,虽然在性格上都有着一定的缺陷,但他们的终极死因还是封建社会的本质所为。

于谦之死和岳飞如此相似,为何忠臣总是受伤?这是封建时代的必然

历史的逻辑就是这么匪夷所思,百姓心目中的“好人”到了帝王眼中,未必就是好的。

所谓的“好”与“坏”,自始至终都不是以百姓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以帝王的角度来评定。

哪怕你再厉害的人物,只要威胁到了高高在上的皇帝,那也难逃悲剧收场的宿命。

幸运的是历史有着公平的一面,虽然这种公平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可能是几百年,也可能是几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