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毕业的她为何能在毕业7年后成为年入百万的人?

二本毕业的她为何能在毕业7年后成为年入百万的人?

杨小米出书了,书名叫《行动变现》。现在很多作者出书,就是将已经在公开平台上发表过的文章,分门别类后编辑出版,也就是说,如果你关注这个人的话,TA的文章你很多都看过。那么,还有买的必要吗?

有两种情况我会买:一,很喜欢这个作者或者从她的文章中收获很多,支持一下;二,需要系统梳理后写成文章,供自己和他人学习,纸书便于来回翻阅。

买这本书,更多属于第二种情况。

昨晚赶在最后一分钟前发了昨天的第三条朋友圈:用两个多小时读完杨小米的新书《行动变现》,触动还蛮大的。逆袭,她靠的是两个关键词:思考和行动。

买这本书之前,按照习惯,我在豆瓣上看了短评,有130多人评价,评分为8.8分,对新书来说,算很不错的评分了。也有不少人说,这是一本鸡汤,很快就翻完了。不过,我有自己的判断,以及明确的目的——杨小米的文章就是定位在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而我的目的是提炼精华以飨我的读者。

-------------------------------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正儿八经地谈谈:起点并不高的杨小米为何能逆袭成为年入百万的人?

为什么说她的起点不高?学历只是二本,长得不漂亮、个子也不高(155cm),在职场上一点都不占优势。

为什么说她是逆袭?现在的她,是有着50万粉丝的公众号遇见小mi的创始人,在上海买房安家,还跟好友合开了公司,年入百万。

读完本书,我将杨小米十年的成长路径概括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有若干个小点,都是可复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一、骨子里不服输,有拼劲

有人天生自带野性基因,内心狂野,外表坚定,不服输,有拼劲。我认为杨小米就是这样的人。她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这一天性。

001

2011年,杨小米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因为找工作不顺利,她去了老家当地最大的辅导机构做销售。一开始打电话结巴,主管不看好。要搁在其他人身上,估计就打退堂鼓,并且认为自己不是做销售的料,可是杨小米没有,相反,她很清醒:我的目标是业绩TOP1,拿到只是时间问题。

3个月后,她的业绩成为部门最好的。

怎么做到的?勤奋+思考。

首先,抓住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销售能力的谈单机会,积累经验;其次,在案例基数足够大的基础上,思考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谈单方式。后来到了只有一种情况会失败:客户没钱。

此外,杨小米很看重总结。公司要求每周周日交一篇工作总结,她几乎每一篇都是6000到1万字,年终总结写了18页文档。在每篇工作总结里,她会写大量的案例,讲故事,写总结,并且用数字说话。自然,工作越来越顺利,业绩越来越好。

002

2014年4月,杨小米结识了对她影响很大的人“语姐”。语姐有十年市场经营经验,MBA毕业,准备创业。经过朋友介绍,杨小米成为语姐的第一个员工。

但其实,俩人第一次见面时,语姐对她不是很满意(语姐在文章中写过),具体为什么不满意,参见这篇文章:我眼中的杨小米:这些品质让她快速成长

但是杨小米还是得到了跟语姐共事的机会,因为她的坚定,以及那种拿出积极的行动来争取机会的坚定。

“耳濡目染”是最好的学习。跟在语姐身边两年,杨小米的思维像电脑一样升级了 。语姐将工作流程和规范化以及各种做事情的方式方法都一一教给了她,再加上她自己肯学肯练习,在技能上就赶超95%的人了。此外,语姐对她的帮助还有:培养她的战略思维能力,提供可行的奋斗样本(语姐的事业和家庭都是出类拔萃的)。

像语姐这样厉害的贵人,不是谁都能遇见,但是遇见了的人,也并不是谁都能像杨小米一样能够把握机会。如果不是因为坚韧的性格,她怎么能够抓住机会呢?

003

杨小米在职场上做得很好,又在简书和公众号上写职场类文章比较多,因此被《人力资源》杂志约稿。编辑第一次找她写稿时,她利用周六、周日写出一篇三千多字文章,收到的反馈是不合格。

她没有气馁,而是请教编辑该怎么写。编辑教她: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选题,要新颖、要吸引人、视角独特等,然后要搭建结构,想清楚每一部分要写什么。还有,这篇文章写出来能不能打动自己。(这段写作干货对表达杨小米不服输的主题是不必要的,但因为对大家有价值,所以就写出来了)

第一篇文章,杨小米大改了至少三遍才合格。要搁在一般人身上呢?会不会第一次不合格就放弃了?会不会因为要大改就放弃了?肯定会的。

写了三期关于职场的文章后,编辑问她能不能写《心理视窗》这个专栏。虽然她是学心理学的,但是写专栏要求专业功底高,但杨小米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后自己买了一些专业书籍,并查论文,最终把这个专栏开起来了,而且文章很少再被编辑改了。当然,这又是另一个主题了——先抓住机会,再去想办法做到。

二、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

一个会做事,能做事,并且成大事的人,都是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从琐事中抽身出来,去做更多更高价值的事情。杨小米也是。

001

每个人都需要做时间管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时间管理。市面上讲时间管理的课非常多,关于时间管理,随便一列就能列出十几条时间管理的方法,但运用二八法则,只要抓住时间管理的三个基本点,就足矣,其余的都是锦上添花。

哪三个基本点呢?写下日程表、每天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具体几件,根据自己的精力安排)、为重要的事留出整块时间。

第一点,写日程表,别看很简单,其实要坚持写不容易。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哪怕再简单,都要养成了像吃饭刷牙一样的习惯才能谈得上简单,否则就需要刻意训练。

在别人看来我很自律,但这里自曝一下弱点:虽然知道写日程表很重要,但我也不是每天都写,所以有时候会弄到很晚才睡,时间都在磨磨蹭蹭中溜走了。

第二点,每天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这要求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跟这三件事相关的内容,才能确保它们有结果地完成。记得俞敏洪老师在得到上分享过他的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管理方法:每天的零碎时间都要为重要的事情做思考准备。

这个方法非常好,但可惜很难做到,因为非常耗费脑力。不过,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想的时候专注想5到10分钟就好,时间一到就不再想,否则整天的神经都会绷得很紧,得不偿失。

第三点,为重要的事情留出整块时间,现在,很多人的时间都被微信分割得不成样子,做事做着做着,就去看下微信,等回过来工作时,需要一会儿时间才能进入状态,如果每天频繁切换,无形之中浪费的时间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务必要集中时间处理微信信息,而不要全天都在看微信(这个我自己也很难做到,但是真的要学会克制看微信的冲动)。

002

前面说了,杨小米在工作中非常善于总结方法,因此她的经验是不断累加的,价值自然就越来越高。她喜欢总结的习惯也运用到了其他方面,比如,当她一个月只赚5000元的时候,就请了一名在校大学生做助理。

为了减少助理的试错成本,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杨小米设计了打电话、收集资料的模板,教给助理照着做。这名助理毕业后,杨小米给介绍了工作,工作一年,就成为公司的商务总监,薪水翻了三番。可以想见,语姐教给杨小米的工作方法,杨小米又教给了她的助理。

做用户访谈,需要将录音转成文字。一开始,杨小米自己做,但是效率很低,转录一篇需要花七八个小时,但是后来她花钱请速记转录,一个小时200元到300元,每天就能出一份用户报告,别人三五天转一个,她一天就能出。很显然,她成绩出色,会被看中,升职加薪就不在话下。

花钱买别人的时间,杨小米在挣得不多的时候就做到了,是很难得的。

003

“找到你生命中的贵人”,这句话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谁都知道,遇见贵人,并被他们提携一把,对自己的事业会有多么大的帮助。

一路走来,杨小米遇到了很多贵人,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大学时,她发现睡在自己上铺的女孩Star知识渊博,就死皮赖脸地跟着人家混,人家读什么书,她就跟着读什么书。大学四年,她每年跟着Star读近200本书。Star能够根据论文、论坛、微博等,推测出各个圈子导师的信息和关系图谱,这背后推断的逻辑和方法,都被杨小米耳濡目染地学会了,这对她以后工作中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前面说到的语姐也是她的贵人。不过,遇见贵人是运气,但是能与贵人结成盟友就靠实力了,这实力不单单只做事的能力、资源和人脉等,还包括想要像榜样靠近的决心——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或者不敢。

三、擅长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

学会自我管理,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学会管理他人,则能够赢得漂亮。

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以及情绪管理。前面已经说过时间管理,关于精力管理,今天不谈(书上也没有),以后有机会再写。重点来说说情绪管理。

001

书中提到管控情绪的ABC法:A代表日常遇见的人或事情;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觉和行为;B是指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断。

很多人遇见事(A)就会马上产生情绪和做出反应(C),并且将C归因于A,从而陷入情绪无法自拔。但是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A并不是造成C的根本原因,最多只是诱因,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和判断才是根本原因。

常见的情绪受伤,大多来源于这样的条件反射。而只要学会了ABC法,就能够多一些理性思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减少或避免出现因情绪波动带来的伤神费时的损失。

002

“天生会降低别人的期望,所以赢得漂亮。”这是语姐对杨小米的评价。在第一份销售工作中是这样,在跟未来的婆婆相处时,也是。

跟婆婆聊天时,她发现婆婆对儿媳会不会做饭以及做得好吃不好吃还是比较在意的,这时,她长了个心眼,告诉婆婆自己不会做饭,所以还需要学习。这样,嫁过去之后,即便她做得难吃,婆婆因为事先没有期待,所以也不会对她有不好的想法,但若是做得好吃,就会给老人惊喜。

我们很多人恰恰相反,总是在开始时用力过猛,给人太高的期待,但是在后面却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水准下降让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大打折扣。这一点,真应该跟杨小米学学。

有一次,我在得到上也听到过这样的讲述。原话不记得了,大意就是在职场要学会管理老板的期待,有时候并不是有些人的工作做得多么出色而得到老板的赏识,而是因为他们学会了降低老板的期待,时不时给老板期待之外的惊喜,从而得到提拔。

003

每做一件事,不要只做表面上的功夫,而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达到怎样的效果才能让人满意甚至惊叹?

拿打电话举例,很多声音好听、速度快、流畅的业务人员,却越不来客户到公司面访,为什么呢?

在于:隔着一根电话线,人家能否感受到你是否走心。

走心的标准是什么?以达成目的所做的一切宏观和微观地努力。

日子一天天过,走心与否,每天睡觉前,总结一下自己一天做的事情,达到了什么效果。长此以往,想不变厉害都难。

四、我想说的

杨小米的成长轨迹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但她却能在毕业后7年内,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靠的无非就是那些我们都知道的思维和方法,唯一的区别在于:她将这些思维和方法融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并不断地践行,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并且长久地坚持。

一句很俗气的话:这世上所有通往成功的秘密,都是公开的。

希望我对这本书的精华解读,对你有所帮助,感谢你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