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營裡走出來的經濟學家哈耶克

從軍營裡走出來的經濟學家哈耶克


哈耶克:在自由和奴役之間,沒有第三條道路


從軍營裡走出來的經濟學家哈耶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哈耶克不滿18歲參軍在意大利為國家而戰。哈耶克參加過一戰而且還是個炮兵,在戰場上,炮彈的碎片削掉了他的頭上的一塊皮,彈片灼傷了他的皮膚。他兒時的好友戰死在一戰之中……每當哈耶克看到戰友的照片,他仍然不由自主地想起過去並流眼淚。


戰爭初期人們都很樂觀,整個奧地利充斥著震耳欲聾的愛國主義的喧囂(其他的參戰國也一樣)。和所有的愛國少年一樣,他也覺得勝利輕而易舉,並且理所當然。

哈耶克全家都支持戰爭,哈耶克本人和父親先後都加入到軍隊中,即便到了戰爭後期,哈耶克還是認為,日耳曼人應該繼續打下去。


殘酷的戰爭改變了一代人,哈耶克是其中之一。戰爭讓他的興趣從植物學轉向了經濟學。他在戰爭的間隙讀那些宣揚計劃經濟的小冊子,思考這個世界的未來。

那是流行計劃經濟理念的時代,人們幻想在戰後蕭條破敗的世界上設計出一個理想的天國。哈耶克給自由主義者宣揚的自由下的定義是“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自由的”

我們感到,我們成長於其中的那個文明已經崩潰。我們立志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正是這種再造社會的渴望,鞭策我們投身經濟學研究。計劃經濟理論許諾給我們一個更加理性、更加公正的世界。


他在心理學和經濟學之間頗為猶豫,最後還是選擇了經濟學,因為感覺後者更容易就業。我們知道《通往奴役之路》中的那句名言:“一個富人得勢的世界,依舊比一個只有得勢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


從1944年的《通向奴役之路》到這本《致命的自負》,哈耶克度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他也從一個十分邊緣化的經濟學人,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思想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