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說這些話的人,不值得深交

經常說這些話的人,不值得深交

個人來說,我是一個外向的人。

由於自身種種特點,我成為了人們口中“自來熟”的那一類。

見得人多了,經歷的事情多了,這才發現,有的人,是不值得你花心思交往的。

雖然你們剛見面的時候,誇張來說,ta甚至遲滯了時光蹉跎了歲月,讓你覺得相見恨晚。

“餵我跟你說,那個誰誰誰……(非好評)”

我遇見過的人裡,有很多這樣的人。

看到別人的朋友圈發了張自拍,就要拉著別人一起評頭論足;聽說了一件事情,也不知真假,就要四處宣揚,添油加醋。

這裡排除知己或者好友之間的吐槽,因為表達看法也是人們的重要需求。

但如果跟你吐槽的這個人,剛剛與你認識不久,ta吐槽的對象,又是你所完全不熟悉的人的時候……

離ta遠一些。

這樣隨意議論的人,指不定哪天ta跟別人議論的對象就是你

古語有云,三人成虎。言語之禍,可見一斑。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定是懂得尊重和慎言的人。對說話這件事負責,也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表現。

可能是性格和氣的緣故,我一直是眾人傾訴的對象。

小的時候,幾個小夥伴鬧矛盾了,經常有人找到我訴苦。那個年代童言無忌,尚且無事;如今大家都是成年人,對於評價他人這件事,若是仍然輕浮對待,肆無忌憚,恐怕就有說不過去之嫌了。

有人說,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

那麼反之,隨意評價別人就可以說是沒有修養的一種表現。

狄更斯說,最好的禮貌就是不要多管閒事。

大抵如此。

經常說這些話的人,不值得深交

這有什麼用?這還不如去……”

我曾經自學過一段時間的法語。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就是比較喜歡。

我之前也提到過,我的朋友很多。

這一群朋友知道以後的態度各式各樣,想起來也怪有意思。

有的說:“啊?那挺好,以後可以指著它賺錢。”

有的說:“哦,不錯,老哥,有空教我。”

還有的說:“啥?法語?這年頭怎麼還學法語,你又不去法國留學,有什麼用啊?有這時間怎麼不多看看書?”

強調一下,我的這些看法都只適用於不熟識的人,那些已經和你有了多年交情的老鐵,不在這篇文章的考慮範圍之內。

畢竟我發小大辰聽到這消息的時候,是掄了我一拳,然後說:“你小子淨整沒用的,不如幫我追嫂子。”

不同於朋友之間的調侃,我說的這群人,是你所不熟悉的,與你並未有多深交情的。

在對你還不瞭解,關係並不深厚的情況下,說出這種話的人,大多數是目光短淺,功利心重,且好為人師的人。

別聽他們的。

希望你明白兩件事:

第一,所謂的沒用不一定就是真的沒用。古人說,厚積薄發,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又如何稱得上是“沒用”?

第二,白巖松說:“做個有趣的人,做些無用的事。”有時候事情本身的確沒有什麼功利性的作用,但是若你樂在其中,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經常說這些話的人,不值得深交

“這算什麼啊?不過就是……”

有一類人,我們給他們一個形象的名字叫百度知道。

他們似乎無所不知,對著別人嘔心瀝血的成果,不屑一顧地給出著看似是行家的評價。

看到魔術,他們說:“切,騙人的無聊把戲。”

看到雜技,他們說:“呵,不過就是練多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甚至看到路邊玩滑板的少年,他們也忍不住要說:“嗨,你看著厲害,其實也就那樣,你別以為他們多牛,都是小兒科。”

其實我曾經以為,說出這樣話的人是厲害的角色。在我過去的認知中,只有高水平的人才敢這樣去發表評論。

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裝滿水的瓶子,不會輕易泛起波瀾。

半瓶子水,才更容易晃盪。

而且水越少,晃動的幅度越大。

這群人就是這樣,一知半解,就以為自己看到了實質,把握了精髓,隨便就要加以貶低和譏諷。殊不知箇中滋味,遠不是他們能想象出的。

自負和自封將是他們人生路上巨大的障礙,不做出改變,他們將難以成長。

也希望我們永遠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