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爱的微笑:想要通过爱达到让孩子改变,千万避开3个误区

传递爱的微笑:想要通过爱达到让孩子改变,千万避开3个误区

01,保持向孩子传递爱的微笑

今天看到一幕情景,让我内心一动,海边的草地上,一对父子面对面盘腿而坐,大概是在聊天。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微笑,不时还会划动手臂比划着什么。

这温暖的情景引来了许多过路人的注目,这让人内心融化的爱,使我想起了心理学家西格尔博士的话:“感觉爱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妄念,它是我们的生理需求,就像食物和水一样,真正强大的爱的信号,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通过表情姿、态动作来传递的。”

这对父子脸上的微笑正是在传递着强大爱的信号。雨果说过:“有一种东西比我们的面貌更像我们,那便是我们的表情。还有另外一样东西比表情更像我们,便是我们的微笑。”

微笑是有力量的,它能让人心旷神怡,它能化解矛盾,融化人的内心冰霜。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对待有错的孩子,如果采用惩罚和强硬的态度让他改变,多半会失败,因为孩子犯错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孩子学习的好时机,也是孩子成长不可避免的一个程序,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进入教育误区。

一些父母把孩子当作大人来对待,只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想让孩子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注定是错误的。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父母和老师应该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家长们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却容易走进无法传递爱的误区。误区是指较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错误方法带来的危害。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进入没有爱传递的误区是怎样的。

传递爱的微笑:想要通过爱达到让孩子改变,千万避开3个误区

02,没有传递爱的微笑,即进入了教育误区

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曾经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诚然,过度严厉和娇纵都不可取,是进入了误区。”

1,孩子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是社会人。他很在意家长和老师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并且易形成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风格。心理咨询师张丽华说过:大人的冷静,甚至冷漠传递给孩子的是,“他不爱我了”,随之内心形成“我很差”的心理。

小华在班里是个差生,同学们不喜欢他。有一次,老师布置背诵课文的作业,他特别想让老师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能在课堂上叫他背诵课文,让同学们看看,他也能背得很好。带着这个心理,在家他一晚上都在练习背诵,读了十几遍,又让妈妈给看着背,直到十分熟练了,才满意的睡了。

第二天,语文课要检查背诵了,他第一个就举起了手,老师冷冷的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叫他。他等别人背完又高高举起了手,这次老师还是没有叫他。这节课上完了,他也没有机会表现,心里沮丧极了。从那以后,老师再布置背诵,他再不去理会了。

2,孩子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德雷克在《孩子:挑战》中说:“孩子们很擅长观察,在解释其所观察到的现象时,经常出错。”

我们知道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孩子也是这样,但是他们对此没有清醒的意识,孩子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他们认定的达成目标的方式可能是错误的。

小豆子五岁的时候有了妹妹,他发觉妈妈给了妹妹很多的关爱。他将这个举动解释为妹妹躺在妈妈怀里挨着妈妈原因。他错误的以为,自己如果也像妹妹一样躺在妈妈怀里,紧紧的挨着妈妈,妈妈也会像爱妹妹一样的爱自己。

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妈妈对他,固执的往妈妈的怀里钻很生气,显得沮丧、厌烦,甚至把他推开。小豆子把气愤记在心里,觉得妹妹抢了妈妈对他的爱,开始采用另一种行为,经常趁没人在跟前欺负妹妹。

3,孩子的目的是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孩子最基本的需求是归属感,感受到自己能够融入一个家庭(或集体),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她也同样想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家庭(或集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之作出贡献。

但孩子对自己想要达到这个行为目标,并没有清醒的意识,还只是潜意识层面的,往往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去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些在大人看来是不良行为,并非常生气,继而采用处罚的方式作出反应。

有个常见的例子:课堂上大家都在上课。小明见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他突然开始“捣乱”了,直到老师停下讲课,很严厉的罚他站立,这时,全班同学都在笑他,他却得意洋洋,表情上表现出,“哈,老师注意我了,大家也注意我了,原来只有这样,我才能在班上表现出我的存在归属感和价值感。”

另外,如果孩子长久看不到老师的爱,这种错误的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方式,往往会升级进入,更加错的目的中即权力之争、寻求报复和自曝自弃。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误区,通常会陷入这些误区中,对孩子越管越糟糕。

传递爱的微笑:想要通过爱达到让孩子改变,千万避开3个误区

03,避开进入教育误区的3个方法

雪莱说:“笑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避开误区的中心点还在于微笑,因为微笑是一种真情,孩子能从中得到温暖的爱的力量;微笑是一种坦然,不用过多的语言,孩子就能触摸到爱的肌肤;微笑是一种喜悦,她挂在脸上,孩子能嗅到花的芬芳,能看到彩霞的美丽。

让我们带着微笑做到以下几点一定不会陷入爱的误区。

1,带着微笑帮孩子转移行为

《正面管教》一书中强调:“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只要采取主动的鼓励性回应,就会转移他不当的行为。

比如,上面的那个趁老师讲课“捣乱”的孩子,老师如果停下讲课,面带微笑,当着大家的面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有点坐不住了,没关系,你先到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平息一下情绪再回来好吗?”

捣乱的孩子,见老师很和善,而且很尊重他,同学们也没有嘲笑他,他从中感受到了爱,同时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满足,他一定是按老师的引导,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回来,静静地听课了。

传递爱的微笑:想要通过爱达到让孩子改变,千万避开3个误区

2,带着微笑,表现出和善而坚定

简•尼尔森教授说:“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了解了这些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和情况,对我们避免陷入误区非常有用,我们可以采用带着微笑,帮孩子明白边界和规则及底线的概念,就可以不让亲子关系进入误区。

曾听过刘庸老师给儿子设边界的一件事,很受启发。有一天,刘庸老师正和同界的老师探讨学术问题。他的儿子跑过来,哭着诉说自己的“不幸”。刘老师微笑着对儿子说:“我知道这件事让你很伤心,但是你看到爸爸和叔叔在谈事情,你只有自己去卫生间哭了,等把伤心的郁闷排完了,就可以出来了,好吗?”

儿子就跑去卫生间哭去了,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儿子从卫生间出来,不再哭了。他说:“爸爸,我的郁闷排解完了,我去玩了。”

当孩子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教给他解决的办法,给他暗示界限、底线的存在,的确是帮助孩子学习知识,学会技能的有效方法。

3,微笑着教做错事的孩子懂得承担后果

胡缨说过一句话:“责任心是我们约束自己,完善自己所必需的,它将伴你成长。” 在孩子的一生初始期,让他明白:当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将会慢慢懂得,对他的行为负完全责任的义务。所以家长带着微笑,帮孩子分析行为背后的结果,再让孩子选择行为,那么孩子对后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任何行为产生的后果,都得有承担的预设。这将对他的一生非常有益。

最近,看了王思聪这个全国有名的富二代,从丰年到荒年,被法院列入“欠债执行人”的信息,让我意识到,从小给孩子上好承担后果这一课,是何等的重要!

在责任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会从潜意识里约束自己的欲望,谨慎选择自己的行为,长大了不至于被生活的重锤砸的,像受了重压的牛一样无奈。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当我们带着最像自己的表情符号—微笑,内心充满爱,尽力帮助孩子完善行为的同时,我们也在一次次完成成长的历练。让我们与孩子一起避开眼前的误区,在光明的路上不断前进。

传递爱的微笑:想要通过爱达到让孩子改变,千万避开3个误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