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很短,司马光为何文学成就高于政治绩效?性格决定命运

宋真宗天禧十年(1026年),年仅七岁的司马光不仅熟练掌握了《左氏春秋》整本书的大意,而且还能将其中的文章倒背如流,神童一说由此传开。可真正让少年的他出名的却是

“砸缸救友”这件事,七岁的司马光见好友不慎掉入装满水的大缸中,在其他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小司马光冷静的砸缸救友,这件事也震动京洛。

公元1086年,司马光因病逝世,在暮年岁月的时候,司马光在床上回望此生,想起的却不是自己少年成才,背诵《左氏春秋》和举石砸缸救友的事,而是心心念念放不下北宋的旧法与花费自己大半辈子编写而成的《资治通鉴》。

一生很短,司马光为何文学成就高于政治绩效?性格决定命运

(一)

公元1019年,宋真宗时期,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父亲司马池任本地县令。父亲在其六岁时开始教他读书,七岁司马光就能熟练掌握文中内容与含义。司马光的博学多才,除了他的勤奋好学外,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他父亲的着意培养,父亲司马池无论是辗转河南、陕西还是去四川做官,都会把儿子司马光带在身边,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孩童起的司马光无论是眼光还是见识都已“凛然如成人”

公元1038年,宋元宗时期,十九岁的司马光参加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可以理解为科举考试的第一名),此后步入仕途,担任华州判官。因司马光小时候就与朝中许多大臣相识,中榜之后,尚书张存更是主动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同年司马光与张存女儿结婚。

一生很短,司马光为何文学成就高于政治绩效?性格决定命运

宋仁宗时期,北方的党项族人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本来西夏国是与宋朝市臣属关系,可西夏国用小计谋摆脱了北宋的控制,北宋当然不堪其辱,出军讨伐西夏,不为别的,只为有个说法,可结果是北宋连连失败,最后连说法也没了。

宋仁宗见此,想让两浙添置弓手以此来增强军事防御力量,再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其实北宋从真宗开始,社会上的积贫积弱问题就日益严峻,到了仁宗时期,“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更是突出,冗兵十万却无法抗击敌人,最后只得落得连年纳币求和的结果。

司马光父子看到了仁宗这样做的弊端,于是代父草拟谏文《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这是司马光第一次向皇帝进谏,司马光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在他的一生当中,属谏官做的最久,最认真;从嘉祐六年(1061年)起的升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然后改天章阁待制兼待读,到知谏院,前后一共当了七年的谏官,期间可谓是直言不讳、不避权势、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高尚风格与克己奉公的品格。

一生很短,司马光为何文学成就高于政治绩效?性格决定命运

(二)

步入仕途的第二年,司马光的母亲去世,按照传统,必须辞官回家服丧三年,在服丧期间,父亲司马池病死于晋州,双亲的接连去世,让司马光整个人跌入低谷,尤其是父亲的去世,让司马光尤为痛心。在司马光整个的一生中,父亲司马池的细心教导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工作的恪尽职守,父亲的背影始终是司马光追逐的方向。以至于后来,每每想到此事,司马光都只得叹息

“平生念此心先乱”

好在一件事的结束总会成为另一件事的开头,司马光在居丧期间,把自己无尽的悲痛与寂寞排遣到文学创作当中,此后三年又三年,在这期间,司马光逐渐将政治中心转移到文学创作当中,阅读大量书籍,创造了许多如《十哲论》、《四豪论》、《廉颇论》、《才德论》等几十篇著作,这些著作都是对以往历史的论述,可以说是为后来《资治通鉴》的整理埋下伏笔。

服丧结束的第二年,公元1046年,司马光接旨回京,初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此时的司马光二十八岁,正值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年纪,尽管官场深似海,可并没有熄灭他激动的心情。

司马光进京后经宰相庞籍的推荐,先后任职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殿中丞等官职。主要工作是对古文进行系统的研究,修日历、改集贤校理等,任职史官后,司马光潜心于对历史的研究,再加之庞籍的一心栽培,司马光得以更专心于学习以往的整个历史脉络。

一生很短,司马光为何文学成就高于政治绩效?性格决定命运

(三)

公元1063年,英宗即位,但此时两宫矛盾加剧,太后与英宗之间的问题日益尖锐,司马光看到这种情况,先后上奏谏文十七责,以“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来说明皇帝离了太后则是“无以君天下”,而太后离了皇帝则是“无以安天下”的问题,经过一番苦苦相劝,太后与英宗的矛盾才终于有所缓和。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着手编写的《通志》引起英宗的重视,于是特设书局在崇文院,让其继续编纂。其实一开始司马光是觉得以往的史籍太多太杂,许多人无法抓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便自己带人出力着手编纂一部纪传体,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的书籍。

公元1067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司马光在欧阳修的大力推荐下任职翰林学士,继续编纂《通鉴》。也是这一年,朝气蓬勃的神宗皇帝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理国家的方略,王安石大胆革新的方案深得他心。

两年后,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事宜,司马光作为反对变法的主要人物,朝廷之中辩论,司马光主张节流,认为“天地所生财务百货,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主张救灾节用,而王安石的开源则以“不加赋而国足用”的思想来确定理财政策。

其实这场辩论双方都是赢家,神宗一开始的打算是让两个人一同辅佐变法,可是司马光看到王安石的锐意变法,知道难与共事,于是拒绝了皇帝的请求,“愿就冗散”,此后从1071年起,司马光改任西京御史台,长居洛阳,“六任冗官,皆以书局自随”,此后的十五年,都在专心编纂《资治通鉴》,而王安石则需一边推行新法,一边抵御来自守旧派的恶意诽谤。

一生很短,司马光为何文学成就高于政治绩效?性格决定命运

(四)

编写《资治通鉴》的缘由,除了“《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毕生历年不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外,更是希望以史为鉴,引起帝王们的反思。

公元1084年,司马光主持的《通鉴》编写完毕,神宗以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通鉴》完成的第二年,神宗去世,全国各地的新法实施越发艰难,公元1085年,守旧派的头头宜仁太后高氏,起用司马光等保守派来变更新法。

公元1086年,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此时新法还有青苗、免疫、将官等犹在,虽然他曾经说过“凡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胜于旧者则存之”,可事实是即便对于那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是一概废除,之后同年九月,废除完所有新法的司马光长眠于世。

司马光被重新任用后,当了十六个月的宰相,

在他与王安石之间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司马光用他最后的十六个月取得了胜利。可北宋的局面却没因此有所好转,新旧党争更加严重,新法推行后所取得的成就,也随之一概消失。文学的自负让司马光成为一代文豪,可政治的自负却让他成为世人争议的对象。

一生很短,司马光为何文学成就高于政治绩效?性格决定命运

END.

参考文献《宋史》

我是阿午,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关注

@午言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