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中國!從傳統貿易到文化品質蛻變,何為酒文化,何為文化?

酒文化是酒廠發展的核心,承載著社會功能

中國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酒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酒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酒的性能

酒是多種化學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學名乙醇)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還有水和眾多的化學物質。酒精無需經過消化系統就可被腸胃直接吸收。酒進入腸胃後,進入血管,飲酒後幾分鐘,迅速擴散到人體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帶到肝臟,在肝臟過濾後,到達心臟,再到肺,從肺又返回到心臟,然後通過主動脈到靜脈,再到達大腦和高級神經中樞。

酒有多種,其性味功效大同小異。一般而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疏導,辛者能發散、疏導。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蠲痺散結、溫陽祛寒。另外酒為穀物釀造之精華,故還能補益腸胃。

酒對大腦和神經中樞的影響最大。酒進入人的大腦和高級神經中樞後,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微妙的影響。我們可把飲酒後的心智狀態分為暢意、微醺、失控和爛醉四種。少量飲酒能疏肝解鬱、宣情暢意,令人神清氣爽、通體舒泰,有益身心健康。飲至四、五分時,似醉非醉,人進入一種無拘無束、情緒興奮、積鬱一空、飄然羽化的解脫狀態,這是拋棄傳統束縛迴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在擺脫現實的悲苦與煩惱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即所謂“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醉來贏得自由身”。此時思路開闊,思維活躍,最有益於文學藝術的創作。飲至七、八分時,神經麻木,神智迷忽;反應遲鈍,不能自控;身非己有,言不由衷。但不可過量!

酒的功能要素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徵,是表達心意、寄託情感的媒介。酒為糧食釀造之精華,美味甘甜,補益身體。但在人類社會早期,勞動生產率非常低下,物質財富極度貧乏,不可常得。故作為“天之美祿”(《漢書·食貨志》)的酒,只有在祭祀和節慶時才能享用,並且首先要奉獻給神靈和祖先享用。物質產品豐富後,親朋好友來了,要用美酒招待,以盡地主之誼。

第二,酒具有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作用。酒能消毒殺菌,舒筋活血。適量飲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舒活筋骨,消除疲勞,有益身體健康。

第三,酒具有興奮作用。飲酒後,人體血液循環加速,大腦受到刺激,情緒激昂,精神振奮,思維特別活躍。它可以增加酒宴上的歡快喜慶氣氛,給人帶來生活樂趣,但過度興奮會帶來負面影響。

第四,酒具有親和作用。酒宴上輕鬆愉快的氣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利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能聯絡感情,消除隔閡,調和矛盾,增強凝聚力。

第五,酒具有麻醉作用。過度飲酒,神經麻木,神智迷忽。在麻木狀態下,思維得到抑制,心靈得到安寧,無憂無慮,忘卻了煩惱和痛苦。“醉酒忘世”有時是一種度過心理困境的消極方法,政治黑暗時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處世態度,但其負面作用很大,有損身心健康。

二、中國酒文化承載的社會功能

酒是一種飲料,但它是一種特殊的飲料。酒是屬於物質的,但它又融於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卻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

品牌中國!從傳統貿易到文化品質蛻變,何為酒文化,何為文化?

錦凰源酒品牌33類商標獨立持有人成都奔健貿易有限公司有著酒類經銷經驗十餘年,傳承醬香典範,多年來一直是醬香文化的傳播者,積累了全國各地各大城市“茅粉們”的認可和推崇,通過多年的沉澱,迎合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關於開展創建放心酒工程工作的通知和貴州酒類行業流通新規,保護資源有序流通,注重品牌營銷品牌推廣,堅守品質第一、堅守健康為先的底線。本著品質醬香共享共贏的理念,日前同茅臺知名酒企達成長期合作協議,邀請國家一級調酒師把控酒質,推出錦凰源53度典藏醬香酒(伍號酒)面向全球推廣招募品鑑。

(一)酒與政治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敬神祭祖,歷來就是中華民族普遍遵行的禮法習俗。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達對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神靈和祖先享用。《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來激勵鬥志;戰士凱旋,要用酒來洗塵慶功。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由於酒特有的誘惑力,使人上癮,飲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傷身敗體,被認為是引起禍亂的根源。所以,飲酒不僅僅是飲酒者個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種社會行為。特別是貴族階層耽湎於酒,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歷史上還有不少國君因耽湎於酒,引來亡國之禍。最高統治者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不得不對酒的生產和消費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

(二)酒與經濟

長期以來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決定了酒業的興衰,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佈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反過來,酒業的興衰也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狀況,也是瞭解歷史上天災人禍的線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自從漢武帝實行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收取的專賣收入或酒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是引發社會經濟矛盾的根源之一。

(三)酒與文化教育

中國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禮”和“德”。

酒禮突出體現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禮儀、禮節延續至今。如中國大部分地區還保留“三巡”的習慣,無論待客還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輩或下級要主動敬長輩或上級酒,敬酒時,晚輩或下級在碰杯的時候,酒杯要低於對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轉到主位等。這些其實都體現了中國酒文化的禮儀要素,這是一種不成文但力量強大的禮儀。這些禮儀要素的重複、強化最終會對人在生活中的思維和行為產生影響,發揮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長幼有序、尊老愛幼、以敬為禮、謙和禮讓既是中國文化的體現,反過來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強化。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在中國社會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等級秩序的標誌,為人處世、人際交往的行為規範,中國的禮其實已經成為一種不成文的道德規範,是一個具有國家管理功能的體系,並表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酒文化折射、演繹和傳播著現實社會的道德風尚和文化規則,酒文化所傳播的不是單純的禮,而是通過禮來傳播“德”這是中國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國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體現,也同時起到對“德”的強大傳播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酒其實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思想、文化獨一無二的綜合載體。“德”和“禮”是儒家哲學的核心要素,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則為“道”,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體化為“禮”,這是一脈相承的儒家哲學,也是中國酒文化的“基因”。

(四)酒與社會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深入人們日常活動的各個領域,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逐漸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

在中國各族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社交活動中,酒與民風民俗保持著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諸如農事節慶、婚喪嫁娶、生日壽慶、慶功祭奠、迎送賓客等民俗活動,酒都成為必備物品。農事節慶時的祭拜慶典借酒緬懷先祖、寄託追求豐收富裕的情感和意願;村中鄉飲時,鄉里鄰居間的歡樂融洽、親密友好氣氛,因為酒的興奮作用和親和作用而達到極致。男婚女嫁是人生終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禮中,喜慶的婚宴充滿著民間特有的歡樂情趣。喪葬之酒,表後人忠孝之心;生日壽慶之酒,顯人生之樂趣;親友相聚之酒,敘手足之情誼。總之,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以舉行,悲喜情感便無所依託。

(五)酒與文學藝術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有獨特的功效,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飲,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李白自稱“酒仙”,歐陽修自號“醉翁”,辛棄疾“總把平生入醉鄉”(辛棄疾《添字浣溪紗》),曹雪芹“舉家食粥酒常賒”(敦誠《鷦鷯庵雜詩》)。

酒是中國古代文人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澆愁,品評人生:曹操“對酒當歌”,孟浩然“把酒話桑麻”,范仲淹“把酒臨風”,蘇軾“把酒問青天”。陶淵明有《飲酒二十首》,杜甫有《飲中八仙歌》,歐陽修有《醉翁亭記》,蘇軾有《前後赤壁賦》。“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蕭統《陶淵明集序》);李杜詩文中,寫到酒的,李白有170首(篇),佔其詩文的百分之十六強,杜甫有300首(篇),佔其詩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強(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如果沒有酒,中國文學史就會黯然失色。

酒後幻覺中人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生命得到昇華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國歷史上文學藝術大師的精典之作。酒給文人以創作衝動和創作靈感,“李白斗酒詩百篇”、“張旭三杯草聖傳”(杜甫《飲中八仙歌》)。酒後作詩,才思敏捷,妙筆生花,妙語連珠。張說《醉中作》:“醉後樂無極,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賀知章《春興》:“杯中不覺老,林下更逢春。”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陸游《江樓吹笛飲酒大醉中》:“披裘對酒難為客,長揖北辰相獻酬;一飲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書法藝術中,酒的功效更是奇異。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留下了“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此外,在中國小說戲劇創作中,酒是構思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素材。《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煮酒論英雄”、《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醉臥怡紅院”、京劇中的《貴妃醉酒》都是家喻戶曉的借酒說事的精典之作。一個“酒”字,演繹了人世間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才子佳人、普通百姓叱吒風雲、風雲際會、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故事。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中國酒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在中國,酒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綜合載體。我們要繼承發揚中國傳統酒文化中重德明禮、尊祖交友、人際和諧、身心和諧、淺飲養身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