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溫州望族】來福門陳氏:愛國濟世之風一脈相承》施菲菲

《陳亦侯津門護寶》原載《北京日報》

溫州市區信河街飛鵬巷98號,是溫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典型建築之一。路過的人們經常驚歎於這棟巴洛克風格建築的精美。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陳守庸故居

這裡,曾經是溫州辛亥革命元老陳守庸的故居,省級文保單位。據說,修建洋樓所用所有建材都是陳守庸親自選擇好,從上海運過來,水泥和鋼筋都是從德國進口。這裡也是溫州首家使用抽水馬桶的宅子。

陳守庸是清末大糧商陳崇鼎之子。陳氏的家世,要從其先祖、平陽金鄉衛的守臣陳忠說起。陳忠是江蘇丹徒人,飽讀詩書,因遭遇世變,投筆從戎,因屢建戰功,被封為襄陽伯。後因生性耿直忤帝,被謫職到金山衛,任指揮使。明成祖即位後,因不願墮節,陳忠再被貶謫為金鄉衛總旗。此後,陳氏在金鄉繁衍生息,在金鄉各大衛族中脫穎而出。明萬曆年間曾任督標左營遊擊將軍、後官至貴州總兵的陳寅(?—1621)就出自陳家。到了近現代,陳氏家族人才輩出。

陳崇鼎在溫州市區小高橋開設米行,在松台山下的八角井至來福門一帶建有陳宅,育有五子一女,五個兒子依次為:陳勵任、陳雲舟、陳禹門、陳守庸、陳亦侯。

民國時期,來福門陳氏家族出了很多傳奇故事:老三陳禹門和老四陳守庸率眾參加辛亥革命,是光復溫州的重要組織者、參與者;老四陳守庸還曾幫助著名民族企業家吳百亨,打贏了“白日擒雕”煉乳與英國英瑞公司“飛鷹”煉乳的國際官司,為振興民族工商業立下功勞;老五陳亦侯更是因為冒死保護國寶金編鐘,至今為人稱頌。

一個陽光燦爛的冬日上午,筆者拜訪已經年逾八旬的油畫家陳天龍先生,他是五兄弟中老三陳禹門先生最小的兒子,新中國第一代油畫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從他的口中,父輩那些塵封往事被娓娓道來。

辛亥革命中的陳家兄弟

辛亥革命時期,陳守庸、陳雲舟、陳禹門都在溫州史冊上留名。

因為父親早逝,長子陳勵任成為大家庭的支撐者。他經營陳氏家業,還曾入股經營錢莊。陳家是個大家庭,五個兄弟和睦相處。陳勵任為人忠厚、方圓,傾力培植四個弟弟到大學畢業。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1月4日杭州新軍起義,次日,溫州“接杭垣光復電”。當晚,十中監督劉紹寬、師範學校監督黃式蘇及教職員劉項宣、陳守庸等12人在中學禮堂秘密開會,從此開始溫州光復的籌備工作。

在溫州光復過程中,大哥陳勵任籌錢出力,全力支持弟弟們。

陳雲舟在陳家兄弟中排老二,曾官授安徽通判,金山場知事,浙江省硝磺總局委員兼溫州硝磺分局局長和財政部秘書。

老三陳禹門,在當時的革命志士黃頌英(留學日本,曾在寧波任浙江陸軍第八十三標排長兼全標體操總教習)的回憶錄中有這麼一段話:“回溫後,即和溫州士紳姚澤夫(姚養吾)、胡方堯、王超凡、陳禹門等計劃,組織響應武昌起義,由我召集從前學武的一班同學和綠營中的一班青年共100人成立義勇軍……”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陳守庸

老四陳守庸在辛亥革命光復溫州中最常為人提及。陳守庸(1882—1966),名亦常,官名權東,字守庸,190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中、英文系,英語水平非常高。畢業後,溫州中學校長劉紹寬先生高薪聘請他到溫州中學任英文主任教員。

陳守庸與三哥陳禹門及黃頌英、姚養吾(曾任兩廣軍火製造局代辦)等人率先在溫州怡園(曾宅花園)成立光復會義勇軍(民團),響應溫州的光復革命。義勇軍通過交涉,向警署借來槍支,分班上街巡邏,為穩定當時溫州局勢而作努力。陳守庸、陳禹門還與義勇軍隊員一起,前往道署,將全部銀庫封存,又借大哥陳勵任之力向錢莊借款,墊付本城光復活動的經費。陳亦侯則前往接管電報局。

其間,陳守庸、陳禹門家中還曾受到包圍、威脅,在光復溫州過程中,可以說陳家兄弟在其中功不可沒。辛亥革命溫州軍政分府成立時,陳守庸被徐定超任命為溫州軍政分府交涉部副部長。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陳守庸與徐寄廎、黃式蘇、劉贊文、張雲雷、劉景晨等人攝於上海。

老五陳亦侯,曾任溫州電報局局長,1912年進入上海浙江興業銀行工作,在擔任天津鹽業銀行經理期間,曾經冒死保護國寶金編鐘,並於1949年1月天津解放後,代表鹽業銀行將金編鐘完好無損地奉獻給國家。

陳守庸曾幫助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四陳守庸精通中西文化,在溫州中學任教6年間,其所教學生成績為浙中諸校之冠。陳守庸還曾幫助溫州著名民族企業家吳百亨打贏了與英國“英瑞公司”的國際官司,為維護溫州企業家的利益和尊嚴,振興中國民族工商業立下功勞。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吳百亨的“白日擒雕牌”註冊商標

中華民國成立後,陳守庸曾任溫州鹽務稽核所收稅官,後調任四川五通橋鹽務分所經理。因為陳守庸清廉執政,才能出眾,不久調升到北京鹽務總局任秘書長,後又調任東三省鹽務總監。1928年北伐成功,張學良仍雄踞關外,曾截留了應上邀的八百萬銀圓的鹽稅款,北京鹽務總署無可奈何之下,派陳守庸前往交涉。陳守庸最終將全部稅款追回。

上世紀三十年代,陳守庸的聖約翰大學同窗劉鴻生(時任上海招商局總經理)曾聘陳守庸到漢口招商分局(屬二等局)任經理,月薪有七八百銀圓,但陳守庸卻選擇回家鄉,任溫州招商分局(屬三等局)任經理,月薪只三百銀圓。陳守庸到任後,溫州殷商豪紳紛紛推薦親友前來要求提攜,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認為辦公人員要“精簡”,以免多耗公費。

抗戰期間,陳守庸的溫中學生梅思平在南京的汪偽政府任職,他多次致電陳守庸,請他出山,並許以高官厚祿,都被陳守庸斷然拒絕。後梅思平又千方百計邀請陳守庸之子陳俊良去南京任職,同樣被陳守庸嚴辭駁回。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普華電燈公司舊廠房

陳守庸晚年閒居在溫州,但對地方公益事業十分熱心。如1947年溫州普華電燈公司設備需更新,陳守庸特從上海美國救濟總署為普華公司購到1700匹馬力的發電機。因為運費昂貴、普華資金短缺,陳守庸又出面四處奔走,說服在滬的溫州同鄉贊助,終於解決困難,讓先進設備在溫州順利安裝,解決當時溫州百姓用電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陳守庸及家人搬離了陳宅,移居市區蛟翔巷的一處普通民宅。在搬家時,他將原先擺放在陳宅廳堂裡的紅木椅子和大理石茶几等物品,捐獻給國家。這些物品,如今保存於溫州博物館。陳守庸還曾留下很多珍貴的溫州文史資料,記錄《我所認識的孫詒讓先生》、《辛亥革命四十週年回憶錄》等。

陳亦侯與金編鐘的傳奇故事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陳亦侯像

陳亦侯的一生,因與他擔任天津鹽業銀行經理期間冒死保護金編鐘的故事,成為一則傳奇。

國寶金編鐘全部用黃金鑄成,是清乾隆55年(1790),各省總督為了給皇帝80歲生日祝壽的“萬壽節”貢品。這組金編鐘共用黃金13647兩2錢鑄成(舊制,每金16兩)。其中最重的金鐘達1100兩。有人算了一筆賬,按當時糧價計算,共摺合大米2000萬斤,可供5萬農民全年口糧。在《光緒大婚圖》中,還能找到被置於太和殿東簷下的這組金編鐘的身影。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金編鐘

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大婚時為講排場,就把包括金編鐘在內的一批國寶以80萬元的價格抵押給北京鹽業銀行。其中金編鐘就抵押40萬元。抵押合同到期時,由於“小朝廷”無力償還貸款,編鐘便歸鹽業銀行所有。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許多軍閥都曾經打過這批國寶的主意。張作霖、閻錫山曾探詢編鐘的下落,但鹽業銀行都矢口否認。

“九·一八”事變後,北京鹽業銀行深感這批國寶放在東交民巷不保險。此時,新落成不久的天津鹽業銀行大樓內有保管庫,於是該行決定將這批國寶秘密運津保存。為避人耳目,這批國寶分批運到天津,每次都是陳亦侯親自到北京,用自己的車運回。當時陳亦侯是四行儲蓄會的負責人,因此他就將編鐘存鹽業銀行庫內,玉器、瓷器存在四行儲蓄庫。

“二戰”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對這批國寶垂涎不已,他們得知這批國寶在天津後,加緊對天津鹽業銀行的搜查。為了威脅陳亦侯,日本人甚至讓憲兵隊“請”陳亦侯到憲兵隊參觀,但陳亦侯不為所動。陳亦侯與已經離開北京到重慶的鹽業銀行總經理吳鼎昌聯繫,請示萬一編鐘無法保護,應如何處理。吳鼎昌的回覆只有一個字:“毀”。

溫州傳奇家族!曾冒死保護國寶,為吳百亨打贏國際官司…

▲鹽業銀行(位於天津和平區)

陳亦侯找到天津四行儲蓄會經理胡仲文,兩人商議將國寶也運到四行儲蓄會地下倉庫。日本侵略者對這批國寶賊心不死,日駐津副領事幾次向陳亦侯軟硬兼施,要他交出編鐘;還多次盤查,藉口修防空洞,丈量地下室,希望從中找到破綻。此時,陳亦侯早已把編鐘和其他國寶安頓完畢,其中瓷器、玉器在地下室做了夾牆,用泥封好,安放在夾牆中,兩千多冊宋版書則巧妙地放入屋頂。日本憲兵隊數次搜查都沒有查到,就誤認為這批國寶已經銷燬。

抗戰勝利後,陳亦侯還受到國民黨要員戴笠、孔祥熙的訊問,都被他搪塞了過去。1949年1月天津解放,陳亦侯、胡仲文代表鹽業銀行,將金編鐘完好無損地奉獻給國家。據檔案中記載,古物包括“黃金編鐘及玉器、瓷器等物計大箱拾箱,小箱捌箱,共計拾捌件。”1970年,陳亦侯病逝於天津,骨灰被安葬在天津革命烈士陵園。2008年清明,他的骨灰遷葬於溫州郭溪塘下坑。

陳亦侯之子陳驤龍記得,父親晚年時曾看到有人在政協文史資料裡追述過此事,文中有一句話說:“幸虧有陳亦侯保存”。陳亦侯感慨道:我這一輩子,最滿意的一個評價,就在這“幸虧”二字。

後代人才輩出

陳氏後人繼承了先人家風,也是人才輩出。如老大陳勵任三子陳夔龍(1911—1991),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來東渡日本,在東京明治大學攻讀金融專業。抗戰爆發,他回到溫州,跟隨三叔禹門、四叔守庸投身到辛亥革命運動中,後參加戰時青年服務團,被推為幹事,成為該組織核心機構成員,負責社會募捐工作。他與妻子吳瓊華兩人帶頭將省吃儉用的錢捐出來,支持抗戰,感動了很多市民積極參與捐款,有力支援了前線。

陳勵任四子陳振龍(1913—1993),在長輩們嚴謹行事,愛國濟世好風氣的影響下,自小好學善思,上進心強。甌海公學畢業後,1930年進中華藝術大學求學,後又轉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讀書,曾受美術大師劉海粟教導,立志以美術為終身事業。陳振龍曾在溫州中學擔任美術教員,後來福州師範學校任教,桃李滿天下,學生中有上世紀八十年代,溫州市展覽館館長鄭士仰、在荷蘭華僑中有一定名望的美工師楊長榮、中國傑出的溫籍畫家孟慶江等。

陳勵任的小兒子陳聖龍,是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釀造技術專家,曾擔任貴州省食品研究所所長,有多項科技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是新中國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溫州著名油畫家陳天龍是老三陳禹門最小的兒子,是新中國第一代油畫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國當代最具特點的意象油畫藝術家之一。1960年,陳天龍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後在羅馬尼亞博巴研究生班深造,並留校執教,在校期間曾赴北京為中國軍事博物館繪製朱德油畫像及修改十大元帥像。後來,陳天龍回到故鄉溫州,致力於推動溫州美術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年輕的優秀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油畫作品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博物館以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和藝術機構收藏。

2017年底,“陳天龍美術館”落戶溫州肯恩大學。陳天龍捐贈油畫和國畫作品各50幅左右以及素描、速寫和其他繪畫類作品;以及他藝術生涯中的文獻資料和相關出版物。美術館計劃今年開館,將為陳天龍先生的美術作品提供專業的收藏和展示空間,開展系統性的學術研究和活動,策劃和舉辦國內外優質的藝術展覽。通過陳天龍先生在美術界的影響力,利用美術館資源實現教育推廣、對外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積極推動社會美育,帶動溫州地區的美術事業發展。同時引進國內和國際的先進文化藝術理念和運作模式,推進全國乃至國際性的藝術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