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紀錄片《最後一舞》:當你知道“神”也並不完美

本文屬虎嗅年輕組“難逃一吸” Unbox 系列文章。Unbox,看膩了美妝和手機開箱,難逃一吸為你遴選新鮮出爐的電影劇集和遊戲。拒絕腦補,快速解饞。

作者 | 水原瓜子

題圖 | The Last Dance 海報

週六傍晚,公牛隊二號人物皮蓬的 33 號球衣,順著王府井某商場緩緩上行的扶梯,映入我的眼簾,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北方春末,這件紅白球衣帶著回憶的溫度和跳躍感,很容易引起注意和聯想—— 這位穿球衣的中年男生,大概率也是在看喬丹最新紀錄片《最後一舞》(The Last Dance,又譯《最後之舞》)。

美國時間 4 月 19 日,10集紀錄片《最後一舞》在 ESPN 和 Netflix 提檔播出,填補觀眾疫情期間沒有比賽可看的空白,一播出就意料之中地改寫了 ESPN 體育紀錄片的收視紀錄,在 ESPN 平臺上觀看第一集的人數一度來到700萬人,在芝加哥地區,該片更創下了12.1收視率紀錄。

昨天(週日)和今天,《最後一舞》的第三集和第四集也已經播出。

一眾退役和現役的 NBA 球員都第一時間觀看了《最後一舞》,紛紛在 Twitter 上表態——

魔術師約翰遜:

“喬丹的《最後一舞》太棒了,我愛這兩小時裡的所有內容!!年輕的球迷之前沒看過喬丹打球,現在他們明白了他為何是史上最佳球員了!!對我自己來說,邁克爾·喬丹、邁克爾·傑克遜和碧昂絲是我一生中最偉大的三個藝術家,也許還得加上默罕默德·阿里。”

韋德:

“昨天是邁克爾-喬丹的紀錄片!今天是4月20號!這是我很長時間內過得最開心的兩天了。享受。”

“喬丹是天選 GOAT。”

他還在 Instagram 上引用了喬丹在片中的一句話:“當人們談到喬丹時,他們都該想到皮蓬。”

開拓者當家球星利拉德:

“喬丹來自另外一個星球。”

76人後衛約什·理查德森:

“97年在巴黎穿的運動衫真好看,我們應該復古一下。”

地球的第一端街頭上再現的 “PIPPEN 33”,NBA 2K 遊戲中激增 67% 選擇喬丹時期的芝加哥公牛的玩家,球鞋市場上應聲上漲的公牛球衣、皮蓬鞋款,國內外社交媒體、論壇上關於喬丹和詹姆斯究竟誰更偉大的又一次論戰……也都是不同點面上,《最後一舞》所引發效應的一部分。

這是塵封了二十餘載的公牛王朝歷史檔案的開箱現場。

97-98 賽季開始前,公牛隊主教練“禪師”菲爾·傑克遜給球員們發了一份戰術手冊,封面寫著《最後一舞》,紀錄片名也由此而來。當時群星璀璨的公牛,內部卻劍拔弩張,球隊和時任公牛隊經理傑裡·克勞斯的關係已在破裂邊緣,克勞斯執意“著眼未來”對球隊進行大清洗,換掉教練和部分球員,在老闆的干涉下,他稍作妥協,向菲爾·傑克遜下最後通牒,無論成績如何,這將是禪師執教的最後一年。

王朝的黃昏,動盪與輝煌,矛盾與堅持,就此埋下伏筆。

球員們也明白,這也將是公牛王朝班底的最後一次集結,在這個頗具歷史意義也前路未卜的時刻,NBA 娛樂公司的攝製團隊從喬丹和公牛隊那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拍攝許可”——跟隨喬丹,記錄其和其帶領的公牛隊向第六次奪冠發起衝擊的整個賽季,他們獲准隨隊出征,進入訓練現場和更衣室,對 106 名球隊相關人士進行採訪,最終獲得了超過500小時的未公開畫面素材和第一手信息。

偶像的一年,一代人的青春,有了存檔。

97-98賽季,時年35歲的喬丹場均出戰 38.8 分鐘、得 28.7分,季後賽場均41.5分鐘、得 32.4分,最終率領公牛隊第二次完成了NBA總冠軍“三連冠”的壯舉,他個人也連續第3個賽季、職業生涯第10次獲得分王稱號,再次集常規賽MVP、全明星賽MVP、總決賽MVP於一身。賽季結束,喬丹宣佈退役。

但存在於攝像機裡的這轟轟烈烈的一年,喬丹在隨後近20年時間裡始終不願公佈,直到 2016 年 2 月,製作人 Michael Tollin 將一紙策劃書交到喬丹手中,策劃書的第一頁是一封信,上面寫著:“‘親愛的喬丹:每天都有孩子穿著你的球鞋走進我的辦公室,但他們從沒見過你打球’。” 喬丹思考良久,才終於鬆口。

紀錄片播出前,喬丹自己道出了他的顧慮,這部紀錄片將呈現的並不全都是美好的部分,一些部分會讓他的形象看起來不太好。

比如,在講述隊內不和,公牛面臨分崩離析的第一集,你會幾次看到喬丹當面用刻薄的段子嘲笑公牛隊經理克勞斯的矮小,喬丹嬉笑著離去,留克勞斯尷尬錯愕得留在原地;

比如,在介紹球隊二號人物皮蓬的第二集裡,喬丹直言,皮蓬拖延腳傷治療缺席前半段三十多場比賽的行為是“自私”。

對於這個片段,看過紀錄片的勇士隊大前鋒追夢格林就表示,喬丹拿著皮蓬十餘倍的薪資,怎麼能這樣批評自己的隊友?

比如,你會看到他在球隊訓練中,毫不客氣地嘲弄另外的球員,更別提口吐芬芳,怒踢紙箱發洩的種種畫面。

喬丹說:“當你看到這段視頻時,你會認為我是一個可怕的傢伙。但是你必須意識到,我這樣對待他的原因是因為我需要他在季後賽中表現得很強硬。當時,我們在東部正面臨著印地安那步行者隊、邁阿密熱火隊和紐約尼克斯隊的挑戰。他需要變得強硬,我需要知道我可以依靠他。”

“聽著,獲勝是要付出代價的。 領導力是要付出代價的。 所以當人們不想被拉著走時,我就拉著他們一起走。 當人們不想被挑戰的時候,我就挑戰他們。 我贏得了這個權利,因為我的隊友們在我之後沒有忍受我所經歷的一切。”

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籃球之神”抵達地面,揭開“神性”,展現人性的一刻。

人生如球場,對於更廣大範圍的人們來說,喬丹是一個始終懸浮在空中的符號,因超人的能力和反人性的意志品質被奉為“偉大的人”,但偉大的人並不意味著一個沒有缺點的聖人,當他在帶著球生猛而迅疾地得分,他勢必也會以同樣的力量衝撞他人,或被他人衝撞,當他把勝利看作唯一目標,並最終以此著稱,他身上所具備的一些根本的特質,註定阻礙他成為一個高大全式的君子。

遭遇這個人們鍾愛解構人設、祛魅偶像的時代,喬丹的擔憂不無道理。《最後一舞》播出後,對於喬丹動機和能力的質疑和往常的崇敬之情一起襲來。

《紐約時報》體育專欄作家 Sopan Deb 就認為,這的確是喬丹對自己傳奇的捍衛,他在紀錄片中的形象堪稱完美,而這部片也的確收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對於喬丹鬆口的時機,《紐約時報》強調,喬丹開綠燈的那天,剛好就是克利夫蘭為騎士舉辦冠軍遊行慶典的時候。《紐約時報》認為,《最後一舞》正是在勒布朗可能搶班奪權的當下,喬丹用來提醒全世界自己究竟是誰的作品。而他所看重的不僅是球場上的地位,同時還有社會文化上的。

“這部紀錄片仍然是喬丹的造神作品。他不會讓自己的品牌與任何對自己無益的東西扯上關係。它強調喬丹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而這一點,正是喬丹自己想要提醒所有人的。”

ESPN資深記者拉蒙娜·謝爾伯恩也表示,23年過去,離開了球場的喬丹一點也沒有變,而他之所以決定在這個時候將自己的紀錄片呈現在所有年輕人面前,也是因為他希望用這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告訴全世界,他的球員時代是無法比擬的。

神性露出人性的“馬腳”,人們總是既憤慨,又嫌不夠。

對於喬丹的能力,虎撲上已有大量帖子羅列出詹姆斯和喬丹的各類數據對比,用以質疑喬丹只不過是歲月濾鏡中被上一輩球迷過度美化的存在,此處不再細述。

喬丹、詹姆斯還是科比?這樣的爭論從未停息

“喬丹老了,怕自己被忘了”、“喋喋不休地再講一遍老故事”、“強調偉大令人疲倦”……《最後一舞》僅更新兩集時,類似的評論就不絕於耳。對於沒有經歷過喬丹打球年代的年輕一代,這個邊喝著一瓶1800美元龍舌蘭的微胖男人,是在靠著痛說家史過活。

“一個一個偶像都不外如此”,人們害怕得到這個答案,又不停搜索證據追尋這個答案。

但幸好紀錄片是一種形式,人們得以看見,記憶裡沒有弱點的“籃球之神”也是人,不可一世的公牛王朝也曾內憂外患搖搖欲墜,同樣,人們也該看見,總有些事實是擺在那裡,無法推演。

大衛·哈伯斯塔姆在1999年的《為堅持而戰》裡寫:喬丹“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美國人,在許多遙遠的地方他比美國總統或者任何電影、搖滾樂明星都更加出名。被派往亞洲和非洲最偏遠地區的美國記者和外交官們經常感到震驚,因為當他們前往小村莊的時候,他們會發現那裡的孩子們穿著破舊的、公牛時期喬丹的仿製球衣。”

多年以後,至少《最後一舞》可以讓那些穿著 AJ 的年輕人們有機會知道,一個人要做到什麼經歷什麼,才能成為一個人盡皆知的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