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斯河》:美國癌症村的掙扎與自救

狄更斯在小說《艱難時世》中寫道:“這是一個充滿著機器和高聳煙囪的城市,城市之外永遠籠罩著無盡的惡毒的菸灰,永不會開散。還有那麼多毒瘤一樣的建築物,滿牆的窗戶內整天響著咔嗒咔嗒震動的聲音,蒸汽發動機的活塞單調地上下運動著,就像一頭患了憂鬱症而發狂的大象的腦袋。”這段觸目驚心的話,說的就是環境汙染。

關於環境保護問題,多少年來人類始終在承受著惡果,不僅生態自然被破壞,各種各樣奇怪的疑難雜症不斷湧現。環境汙染是否與疾病的爆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湯姆斯河:一個美國“癌症村”的故事》或許能告訴我們答案。

《湯姆斯河》的作者是紐約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環境記者丹·費金,他用了7年的時間寫成了這部紀實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他記錄了化工企業全球擴張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呈現了一段令人悲痛的歷史。他採訪了大量湯姆斯河鎮受害家庭,記錄了他們對待化工企業的態度,以及在處理汙染事件中所付出的慘痛代價。2014年,《湯姆斯河》獲得了當年非虛構類普利策圖書獎、蕾切爾·卡森獎等多個獎項,被《紐約時報》稱為與《寂靜的春天》《眾病之王》相媲美的科學寫作新經典。


《湯姆斯河》:美國癌症村的掙扎與自救


湯姆斯河鎮為什麼變成了“癌症村”?

在美國新澤西州,有一個人口不到10萬的普通小鎮,因為鎮上有湯姆斯河流過,所以取名叫湯姆斯河鎮。1952年,隨著瑞士化工巨汽巴嘉基公司的入駐,打破了小鎮的寧靜生活。

汽巴嘉基公司是世界一流的化工廠,他們把工廠從萊茵河輾轉俄亥俄州之後搬到了湯姆斯河鎮,主要生產染料和樹脂。他們之所以一直搬家,就是因為其給環境帶來的極大的破壞性。但淳樸的湯姆斯河的居民敲鑼打鼓地接納了它,期待著小鎮的經濟能夠就此繁榮起來。

汽巴嘉基公司的確為小鎮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它迅速成為擁有1000多員工的最大的私人僱主,並且給的薪水遠遠高於其他企業。他們生產了13100萬磅染料、樹脂和其他產品,但與之相應的是,他們把含砷廢水排入附近的河道中,每年把約9000個原料桶倒入沒有防滲的3口井裡。而這3口井,正是全鎮7000個家庭和商家賴以生存的全部水源。

小鎮上的自來水公司最先發現了這些化學汙染物,但他們並沒有站出來制止,而是在利益的驅使下與化工廠達成了一個秘密協議:自來水公司負責給生活用水中加氯來消除水的異味,化工廠支付給自來水公司5萬美元。於是,自來水公司發佈了調查結果,聲明“飲用水絕對安全”。


《湯姆斯河》:美國癌症村的掙扎與自救


然而紙包不住火。汙染很快進入居民家中的自來水管,人們很快發現了飲用水裡有一股味道,甚至在洗澡時都能聞到臭烘烘的異味,但他們並沒有太過在意,1967年對湯姆斯河鎮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86%的人認為化工廠是地區的財富,只有6%的人覺得是負擔。湯姆斯河鎮中的民眾如溫水中的青蛙,在看不見、摸不著,有時甚至聞不到的毒物中失去戒備,直到1980年後,湯姆斯河從往日的清澈碧綠變成散發惡臭的五顏六色,鎮上一批又一批的兒童被診出患上癌症,人們終於意識到:問題嚴重了。

但人們並不願意相信這是環境汙染造成的。隨著美國環境保護署調查的深入,居民們才逐漸意識到,工業開發要面臨的理性問題。費金在書中寫到:“不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工業發展都是不可持續的,從長遠看必將導致經濟的崩潰。現在美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都是對環境監管最積極的地區,他們走的是綠色環保的發展道路。相比之下,那些環境監管不力的工業區正面臨嚴峻未來,因為沒人願意住在那裡。而當工廠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他們就沒有任何競爭力。”

但這一切已經太遲了,到了90年代,湯姆斯河鎮從經濟發展的楷模淪為名副其實的“癌症村”。

湯姆斯河鎮的環境汙染究竟有多嚴重?

1974年初,歐申縣健康協調員查克·考夫曼決定徹查周圍居民的飲用水,經美國環保局檢驗,確認水中含有甲苯和苯乙烯。同年6月,又在鎮上的一口水井裡發現了濃度比安全標準高出4倍的石油化合物。州政府緊接著又測試了另外四口水井,結果發現所有的井水石油化合物濃度都超標。

美國環保局立刻出臺法案限制生產企業向河流和海洋的排放量,但湯姆斯河化工廠立即提出上訴。1977年9月,在時任州長布倫丹·伯恩的督促下,工廠斥資1500萬美元建成了汙水處理廠,1978年開始運行,同時公司開始運行第一個有防滲膜的垃圾填埋場。

但汙染帶來的惡劣後果卻開始顯現。1979年,當地一名教師琳達·吉利克三個月的兒子邁克爾被診斷患有神經母細胞瘤,醫生說,邁克爾能活到1歲的幾率不到50%。與他同時患病的,還有兩個同樣大的孩子。新澤西州衛生部隨即開展了州內21個縣兒童癌症發病率的比較研究。此後的8年間,歐申縣14歲兒童中確診腦和神經系統腫瘤病例為37例,兒童癌症整體發病率遠高於全州的平均值,比預期值高出了70%。

經過醫學專家調查發現,他們患病的根本原因,是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喝的水都來自這些汙染物超標的水井。


《湯姆斯河》:美國癌症村的掙扎與自救


沒人知道這些年水裡和空氣裡到底有什麼化合物,濃度是多少。因為那時很少對環境進行監測。

到1985年,汽巴嘉基公司生產了3000多萬磅染料,這些燃料製造出的廢物苯、三氯乙烯、苯乙烯滲入地下含水層,然後一路擴展到了小鎮的邊界,汙染了附近的幾十口水井。

1986年5月,美國環保局在這些水井中測出了高濃度的,足以對肝、腎、肺、心臟造成損傷的三氯乙烯。6個月後,自來水公司將汙染最嚴重的水井與另外的水井中的水混合在一起,來稀釋水中的汙染,結果發現這個方法根本沒有用,稀釋後的水依然汙染超標。

2000年5月,由4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代表600名居民向汽巴嘉基公司發起了訴訟,為200名癌症患者發起維權。最終裁定和解費用為3500萬美元。其中29個孩子小於18歲的家庭獲賠總額大約為1140萬美元。法庭記錄顯示,一些孩子未滿18歲的家庭支付完佣金和各種花費後,最多的收到501570美元,最少的收到91954美元。

湯姆斯河的居民們是怎樣展開自救行動的?

當得知邁克爾身患惡疾之後,他的媽媽琳達並沒有在悲傷裡沉溺太久,她帶著邁克爾輾轉到紐約、費城等各大醫院求診。沒想到的是,無論她走到哪裡,都會遇到來自湯姆斯河的患病孩子。她聯想到自己一直用自來水衝奶粉給邁克爾喝,隨即她才猜測這跟汙染的自來水有關。

琳達馬上向新澤西衛生局表達自己的懷疑,但得到的答覆是,這只是偶然現象,自來水沒有問題,並且官方要求她不要聲張,免得嚇跑遊客和前來投資買房的老闆們。

琳達絕望中升起自救的勇氣,她建立了兒童癌症集群公民行動委員會,並召集其他有相似經歷的父母呼籲政府徹查此事。

80年代初,政府在壓力下更新了當地的癌症登記系統,並把汽巴嘉基公司列入環境保護超級基金實施點,讓他們掏出錢來治理當地的汙染情況。

正在問題開始解決的時候,悲劇再次發生了。1984年4月,汽巴嘉基公司的地下排汙管道破裂,湧上街道的汙水觸目驚心,所有真相都隨著噴湧而出的魔鬼原形畢露。然而汽巴嘉基的負責人卻告訴民眾,工廠排放的廢水99%是水,只有一點點的鹽。

但民眾並不買賬。這些五顏六色的廢水太令人震驚,既然公司不承認,那麼求人不如求己,人們開始展開行動。就在洩露事件兩週內,當地科學老師斯蒂芬妮·沃特斯就成立了“歐申縣民要喝乾淨水”組織,在當地媒體公開指責當局不作為,迫使當局在下個月的聽證會上取消延續汽巴嘉基海上排汙權。

1985年4月20日,綠色和平組織人員對汽巴嘉基排海管道進行封堵,卻遭到巡邏船的干預。5天后,綠色和平組織採取第二次行動,堵塞了部分管道。之後不到2周的時間,汽巴嘉基公司在新澤西州環保部門的要求下支付了145萬美元環境罰款,還花費400萬美元清理了其1982年以來填埋在垃圾場2號池的14000個廢料桶。


《湯姆斯河》:美國癌症村的掙扎與自救


這一行動的成效立竿見影,1986年6月,在環保組織和美國政府的干預下,紮根湯姆斯河34年之久的汽巴嘉基宣佈撤離小鎮,並在州環保部門的要求下在1991年關閉了排汙管道。

汙染企業撤走了,但是環境汙染所帶來的傷害卻永遠地留在了湯姆斯河鎮。尤其是那些患病的兒童,疾病帶來的痛苦將伴隨他們一生。

如何讓化學工業在繼續服務於生活的同時儘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湯姆斯河》的真實紀實引發了21世紀的人類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湯姆斯河》一書的最後章節,作者還表現出了對中國環境問題的關注。他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電臺採訪時說:“我現在很擔心中國那些遠離沿海的地方,尤其是大城市之外,大部分的生產都是在那裡進行的。那些地方應該受到監督,應該有管理。而令人不安的是,如今在中國的網絡上流傳著很多癌症村的說法,有很多業餘的流行病學調查。但願藉著發達的網絡,我們能夠交流大量的信息,從而幫助中國避免我們曾犯下的錯誤。消息總是有的,我們知道情況怎麼樣,我們也知道如何去防患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