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萬億的“新基建”拉開序幕,農業的數字革命已經到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據央視網報道,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基建”,包括

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新基建”板塊。

34萬億的“新基建”拉開序幕,農業的數字革命已經到來!

為什麼要開展“新基建”建設?

疫情黑天鵝加大經濟下行壓力,政策穩增長必要性有所提高,考慮到傳統基建的投資效率不高,同時也可能導致產能過剩並加速房價回升,“房住不炒”的主線下“新基建”發力順理成章。疫情期間線上需求的集中釋放也打開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2008年,為應對全球經濟放緩,我國開展了“四萬億”的大規模刺激舉措以對沖國內基本面的下行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後果,如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產能、庫存過剩,傳統基建、地產等行業過於強勢,居民、企業債務壓力逐漸加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等問題,立足當下,若繼續大規模採用傳統的“鐵公機”來刺激經濟則可能加劇產能過剩並推升槓桿率水平,在此背景下,“新基建”的推出就順理成章。

34萬億的“新基建”拉開序幕,農業的數字革命已經到來!

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社會整體現代化提升的有力舉措,農業作為國家的根基產業,在本次基建建設當中將會獲得怎樣的加持呢?

5G:高速發展的數字農業

5G是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未來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5G與4G相比,具有“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技術特點,不僅將進一步提升用戶的網絡體驗,為移動終端帶來更快的傳輸速度同時還將滿足未來萬物互聯的應用需求,賦予萬物在線連接的能力。

5G時代帶來的技術變革必將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將5G技術應用到農業物聯網、科學種植、農產品流通溯源、智慧養殖、農業產業服務等領域,能夠推動農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由於5G技術具有高速率、短時延、低功耗、泛在網、可擴展的特點,將擴大互聯網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實現農業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整合。

34萬億的“新基建”拉開序幕,農業的數字革命已經到來!

大數據中心:構建數字化農業大腦

大數據(big data)其實是IT行業術語,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大數據正滲透於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其中包括農業領域,行業整合成為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

農業大數據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加快作物育種、驅動耕種方法、讓農業信息透明化、實現食物追蹤溯源、而農業大數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結合農民和農業的實際情況來展開,可能要經歷5-6個不同階段:農業階段、智能農業、在線的智能農業、智慧農業系統、開放型智慧平臺、大數據產融平臺。

未來,農業大數據中心將是農業生產規劃與災情防範的“智慧大腦”。因此,農業大數據的發展應用是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和推動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有力抓手。

34萬億的“新基建”拉開序幕,農業的數字革命已經到來!

人工智能:更多場景化數字應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如今,人工智能逐漸介入農業生產,這次解放的將是農民的生產力。就目前發展來看,AI農業已經似乎取得不錯的成效。

人工智能介入農業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機器學習等技術,將大量數據輸入統計模型,能夠智能化地監控和掌握農產品的培育和生長情況,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為農業生產提供建議和幫助。除數據模型等雲端應用以外,也有更為接地氣的應用:託普雲農研發的智能蟲情測報燈、種子數粒儀、見蟲APP等儀器/終端都是基於AI圖像識別的農業場景化應用。

未來,圍繞農業無人機、植物工廠、農業專家系統等方面,人工智能還將被開發出更多益處。

34萬億的“新基建”拉開序幕,農業的數字革命已經到來!

新基建:數字農業發展的新引擎

當前,傳統農業正逐漸向數字農業過渡,在先行部隊的市場教育下,以數字技術加持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高效模式將逐漸被資本方所接納。新基建的完善,將大大降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提升產業效率和農業抗風險能力。屆時,隨著土地流轉等舉措的落實,農業產業化萬事俱備,中國現代農業的巨輪將正式起航,推動中國從農業大國駛向農業強國的經濟藍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