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列賓一副名作了解一場震驚世界的宮廷政變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作品是家喻戶曉的畫家----列賓的一副名作。叫做《1698年的索菲亞公主》。大家猛的一看,覺得不就是一副普通的肖像畫麼。想要了解這幅作品,我們需要對俄羅斯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彼得一世有個簡單的瞭解。大家請聽我娓娓道來。

畫中描繪的主人公是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位女攝政,彼得大帝的異母姐。索菲婭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與第一個妻子瑪利亞·米洛斯拉夫斯卡婭的三女。1682年其弟新沙皇費奧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夭折,索菲婭為了維持母親的家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地位,借射擊軍(近衛軍)的力量發動火槍手政變,立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同為沙皇,自己任攝政。等她當上了攝政後以後,就把年僅十歲的彼得和其母親一族放逐到了皇村,又由於伊凡五世低能體弱,與瓦西里·戈裡津共掌大權,所以執政的大權就落入了她的手中。

從列賓一副名作了解一場震驚世界的宮廷政變

1698年的索菲亞公主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俄語: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稱彼得一世(英語:Peter I),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與伊凡五世共治)、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他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進行西化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1697年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俄羅斯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一世時代。

從列賓一副名作了解一場震驚世界的宮廷政變

彼得大帝一世

請注意上述時間點。1689年彼得才掌握實權。1689年彼得一世完婚並準備親政,但索菲婭並不打算還政。射擊軍首領更是直接建議她直接稱女沙皇,但是射擊軍大多都是住在彼得居住的莫斯科郊外,密謀就被彼得知曉。索菲亞自知不保,就派使者向彼得求情,希望可以念在皇族的情分上,放她一馬。彼得不為所動,處決了射擊軍的將領。索菲婭本人受元老院說服,在不進行正式儀式的情況下進入新聖女修道院。

可是呢,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在1698年,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期,射擊軍密謀乘彼得在國外之機迎索菲婭復權。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立即鎮壓了這次的兵變。索菲亞因牽涉其中,所以被令正式為尼,且除復活節之外連其他修女都不得見,六年後去世。

因1698年索菲亞復權事件的失敗,激發了列賓和蘇里科夫的創作靈感,分別創作了《1698年的索菲亞公主》和《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從列賓一副名作了解一場震驚世界的宮廷政變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1698年的索菲亞公主》是根據當時俄國國內的兩股勢力交鋒而誕生的產物,畫家列賓在這件作品當中,沒有描繪彼得大帝的姿態,而是通過了索菲亞的形態、表情、衣著、首飾等,以肖像式造型塑造索菲婭公主的形象,通過對索菲婭周圍環境的描繪,暗示出索菲婭被幽禁的事實,同時側面的顯現了彼得大帝在這場交鋒中勝利的事實。

畫中的索菲亞公主身材魁梧高大,滿臉橫肉,身著華麗,絲毫感覺不到這是一個已經被幽禁十年的階下囚,側面的烘托出了彼得一世曾經對待自己這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的仁慈。列賓在細節的描繪上也是費盡了功夫,格子窗外隱約可以看到一個被絞刑的男子,而且,被絞死的人,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該男子的頭部輪廓和耳朵的描繪,從他的耳朵和身體的方向我們可以看得出,這個人正是面容朝裡,想必索菲婭公主可以清楚的認得出這個人是誰。所以我們也就明白了,索菲亞公主為什麼眼神中充滿了憤怒了不甘,而後面小修女的眼神中充滿了膽怯,也許是在害怕窗外被絞死的人,也許是怕這頭被幽禁的狂獅一怒之下朝自己發洩。

從列賓一副名作了解一場震驚世界的宮廷政變

被絞刑的男子

從列賓一副名作了解一場震驚世界的宮廷政變

膽怯的小修女

從列賓一副名作了解一場震驚世界的宮廷政變

猙獰的面容和耳墜細節

列賓在畫面的對比上也是相當用心,無論是明暗對比,還是人物對比上,好像都在刻意的凸顯索菲亞公主的本尊。但是當索菲亞那張猙獰的面龐,與後面不遠處的小修女膽怯的眼神行成對比的時候,看似在彰顯索菲亞公主的高大與威嚴,但是又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個女人是何等的恐怖。當衣著華麗的索菲亞和被絞死的窗外人做對比的時候,似乎又在側面的告訴我們17歲稚嫩的彼得和如今經過鎮壓叛變的彼得一世做對比,似乎又在向我們宣告,造成這一切的一切的緣由。

我們所熟知列賓的作品多帶有革命色彩,這幅《1698年的索菲婭公主》也許是列賓側面對彼得大帝西化改革的一種肯定和歌頌,又或者是對彼得大帝的殘忍的一種抨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