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男人的寂寞之歌——《斯通纳》书评

一个普通男人的寂寞之歌——《斯通纳》书评

1.

《斯通纳》是美国传奇作家,诗人,学者,约翰.威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约翰.威廉姆斯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于1945年-1985年间在母校丹佛大学任教,教授大学英语及创意写作。他一生只出版过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本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而其中《斯通纳》曾经屡遭退稿,后来终于出版后,却因为销量不济,很快绝版。但50年来,这本在书店难觅身影的书,却疯狂流传于二手书店与地下文学圈。

更为传奇的是《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重新出版,一年销售超20万册,成为水石书店、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年度必读书,位列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多国文学畅销榜顶端。《纽约客》刊发书评:“ 《斯通纳》出版50年后的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对约翰·威廉斯的写作,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评论:“当我称之为‘绝佳’,我的意思是它们(《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已经超越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价标准。”

2.

《斯通纳》的故事简单得几乎乏善足呈,几乎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男人的一生。一个出生贫苦的农家子弟斯通纳,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摒弃了父母的期望继续农学院的学习,而转向无法像父母解释清楚的文学研究,并继续留在大学文学系任教。后来,他娶了梦寐以求的大家闺秀,但是很快就发现两人志趣不同而分道扬镳;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想将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女儿身上,但是又拗不过妻子和他的角逐而放弃,让女儿和他日渐疏远,成为她母亲不幸的复刻;他后来终于有了一个红颜知己,他长久以来的热情终于找到释放的归宿,但是又在学校风声鹤唳的打压下,偃旗息鼓不战而逃,再次失去有可能重获新生的机会。

最后,这个平凡的大学教授斯通纳在刚刚据理力争的为自己延期退休的战斗取得胜利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他回顾自己所有的爱恋,不甘,以及多年以来的克制和隐忍,在他最后躺卧在病床上的时候,都一一在自己内心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斯通纳的一生,就像他早些年那个异常聪明的同窗好友马斯特思说他的那样“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里的象虫,豆荚里的蠕虫,玉米里的穿孔虫。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然而聪明异常的马斯特思早早的投入时代的洪流,加入了当时浩浩荡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在前线,成为了彼时被时代讴歌的勇于献身的万千年轻人中的一个。而斯通纳依旧坚守着他的象牙塔,让世间万物都在他身边打了个转,然而又侵蚀不动他的内心,只好销声匿迹纷纷折堕。当然,他也必须不断加固自己内心的围墙才能抵抗住这种侵蚀。就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在一生中孜孜不断找寻的无非三件事,爱情,知识以及对于人类的悲悯。斯通纳最开始的围墙中是包含了这三样的,直到他发现他的妻子和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不在一个维度。作为守护者和遵循者的斯通纳,很快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对于文学的求知和更广阔的对于人类生存空间的美好而微小的事物中去。

“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图书馆度过,有时很晚才回到伊迪丝身边和家里,穿过忍冬花浓重的香气,那活跃在温暖的空气中和茱萸树柔嫩的叶子间的香气,在黑暗中茱萸像鬼一般沙沙作响,摇曳不已。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昏暗的书本有些发疼,头脑被看到的东西弄得昏昏沉沉,手指因为还留着陈旧的皮革、封面和纸张的感觉隐隐约约有些刺痛。但是他仍然向这个世界,这个他很快漫步穿过的世界,敞开心扉,并且从中寻找些微欢乐。”

此时他对于妻子伊迪丝已经下定决心开始远离。“他学会了对伊迪丝开始要生活其中的那个世界保持着某种不贸然闯入和小心翼翼的尊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依然坚持生活中的美和释放出爱。比如,他对于学术的坚持,宁愿忽视校领导以及帮腔者的暗示,也不对一个不符合要求的学生手下留情,坚持驱逐。这个时候的他,慢慢也有了足够的学术上的底气,知道自己是一个好老师,而且他一定会沿着好老师的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他所坚持的学术的纯粹,也是他坚持在这个象牙塔里保留一分远离尘世污浊小小空间,是他心灵的底线。

而这之后和校领导的另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则发生在二十年后——当中经受过多少打压和不得志无需细说——他不愿意虚领一个“荣誉教授”的头衔而接受退休的安排,宁愿自己多站在讲台上一些时候,因为知道自己的价值。他的固执从来都没有带给他事业上的成功,但是他在面对事业的时候又无比据理力争。他带着顽童的决心和中年人的智慧,所以几乎势不可挡,但是也从而让他更加的陷入和领导的对抗。

对于斯通纳来讲,他的沉默隐忍,他在别处隐藏的激情终于在这里可以完全释放。因为这不像世间其他事的不可说,这里可以分得清是非黑白。所以后来他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不算成功的事业并不在他后悔之列,他有足够的自信,尊严和智慧来证实自己一生的选择“他的书就是真,对他来说就是给予一种艺术的尊严,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蠢傻、不足或者不够格没有多大关系。这种领悟他无法言传,但是,一旦有了,就会改变自己,所以不会有人弄错它的存在。

一个普通男人的寂寞之歌——《斯通纳》书评


3.

《斯通纳》作为一本纯男性视角的书,而且通过这样一个一生谨小慎微的人物来描写,其感情经历肯定有若许缺憾,但是神奇的是,即使用这样悲观谨慎的视角,还是时不时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深情。

比如他一开始刻意的回避自己的学生凯瑟琳。“他警觉地看着文件夹,好像是一个敌人诱骗他再次投入一场自己早已声明放弃的战争。”“他已经四十二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但是,他没有坚决的抵制住这个有可能改变他人生的机会。事实上,当他和她真的成为情人之后,那些柔情蜜意的流淌,仿佛他当年和新婚的伊迪丝走在色彩缤纷的画廊中涌动的万千爱意一样,只不过被阻隔了这些年,从而让他对自己对人生乃至人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并且,还会有点悲凉凄楚的想到:“自己从未怀着任何亲密或者信任,乃至人类托付的温暖去了解过另一个人。

其实,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当读到斯通纳被校领导找去谈话后,能够立刻决定对凯瑟琳放手,并不是能够完全理解。直到读到小说的最后,读到斯通纳对自己这一生的回顾和反省,才慢慢明白他彼时的心境。

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外,斯通纳对于自己作为贫苦的农家子弟这一事实从来都没有淡忘,那些悲苦的记忆实际上不动声色的左右了他的一生。“他看到,好人都落入缓慢、绝望的衰落中,当他们对体面生活的憧憬崩溃时,人也随之崩溃。他看着他们漫无目标地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片般空洞;他看到他们走向后门,带着走向刑场的人才有的那种苦涩的自豪,讨要能让他们继续乞讨所需要的面包。”“对于这些觉悟,他从不声张,可是对这种在很多方面打动他、改变了他、深藏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共同痛苦的洞悉,以及对这种共同困境毫不声张的伤心,永远不会离他生活的任何时刻太远。

所以,斯通纳太珍惜自己得来不易的内心的富足和稳定,虽然对于凯瑟琳的爱深沉而悸动,“这是一种激情,既非心灵也不是肉体的激情,它就是一种综合了二者的力量,好像它们不过是爱情的材料,它的具体内容。对一个女人或者一首诗,它只是说:看哪!我活着。”她是他可以爱,能够爱,愿意爱的证明,但是他不会为她改变自己人生的三角支点。因为一旦失去支点,他有可能变成那些他目睹过的悲苦的不体面的人们一样,那才是最悲哀和凄凉的一生。

尤其是当他病倒以后,他终于再次和伊迪丝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和谅解,他心里浮现的场景全部变成第一次和伊迪丝相遇“还像他们第一次晚上在老克莱蒙特家里相遇时的样子——穿着蓝色的裙袍,手指细长,脸蛋漂亮精致,柔和地微笑着,淡淡的眼睛渴望地注视着每个瞬间,好像是一个甜蜜的惊喜。

《斯通纳》当然不是一本讲恋爱的书,但是我以为,这里从一个纯男性视角来看待激情和婚姻的位置,倒是很值得一些觉得爱情比天大的女文青们思索,甚至也可以作为那么多怨女们求而不得或者得而不解的佐证。

4.

这本书通体流淌着一种悲伤,自持,清醒的气氛。好像临水照花,一举一动自己清清楚楚,什么动作都有一个反射,看清楚了,才有下一个举动。或者干脆一动不动,只让水波摇晃。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冰冷而凄凉的意味。

斯通纳对于自身克制异常,妻子不沟通,他就搬到书房;十几岁的女儿怀了孕,他内心悲苦但是麻木,“虽然他知道这种感觉里混杂着各种深沉、强烈的感情,乃至都不便承认,因为没法与它们共生。”在女儿的婚礼上,“他怀着一种几乎毫无个人感情色彩的怜悯,看着这场伤感的小小的结婚仪式,而且奇怪地被女儿脸上那消极、漠然的美,被这个年轻人脸上闷闷不乐的绝望打动了。

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不和任何人去抗争,他所有的激情和热望都只是小心翼翼安全十足的用在文学知识上,而对于周围的任何人,他宁愿一直做那个不去冒险犯难的弱者。他不是一个破坏者或者重建者,他太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边界,所以他的恣意和任性都在这个边界之内。妻子和女儿原先都是他以为在他边界之内的人,可是都失败了,所以他才会对于凯瑟琳的进入他的生活一直心怀感激,直至在若干年后看到她的名字还会激动不已。但是,即使这样,他也一直清清楚楚,他没有那个魄力和凯瑟琳一起打破并且重新构建他俩的生活。

斯通纳一直在生活的激流中艰难而勇敢的保持自我,可是表现出来的却都是不作为和懦弱,这本身就是一件悲伤的事。红颜知己凯瑟琳倒是懵懵懂懂的了解他,所以走得毫不拖泥带水;妻子伊迪丝其实至始至终的明了他,但是直到最后一刻才愿意真正走近;小女儿后来始终和他隔阂着,应该是怨恨他没有在她被母亲压迫的时候伸出援手。但是谁知道呢?也许随着她自己和生活搏斗一番后,终于有一天也会了解到她父亲作为一个力量微薄的普通人,能够活成这样需要有多少坚强和桀骜不屈。更不用说,那些曾经围坐在他周围,深受他智慧之光而心生崇拜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斯通纳这一辈子的感情生活终究还是十分的丰富和满足。

但是,他终究还是活得十分冷清寂寞。和作者的另一本书《屠夫十字镇》相比,本书没有任何大场面的描述,既不惊心动魄,也不惊险猎奇,大概年轻人眼中波澜壮阔的世界和中年人眼中沉静不变的世界就是不同。但是这本书的文字和描述中的斯通纳平凡的生活就像水一样,慢慢的流淌,慢慢的浸润身心,将你带入到一个中年男人的内心深处。

随着他心中的那些深深浅浅的对于世界的想法和情爱的探索,读者终究和他一样,对于生活中的坚硬和冰冷,满怀心酸的充满希望。就像《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王娇蕊面对佟振保的嗤笑,说她再往前走无非是男人,王娇蕊慢慢说,时间久了,总有些什么不同。生活亦如是,走着走着,一直坚持走下去,总有些什么不同。

一个普通男人的寂寞之歌——《斯通纳》书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