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單身父親脫貧記

殘疾單身父親脫貧記


  “雖然我是貧困戶,但我時刻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也想著早日摘掉貧困的帽子,帶動村裡的貧困戶走向致富路……”4月21日,在宣州區水陽鎮朝明食品公司,見到了在這裡上班的王小平,他正在忙碌給每一缸黃豆醬進行攪拌,讓菌種均勻發酵,為今後煮水陽乾子備用。

  今年52歲的王小平,是水陽鎮水陽社區的一名黨員。自身肢殘四級,與妻離婚後,獨自帶著12歲的腦癱二級殘疾的兒子生活。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王小平,為了擺脫貧困,他不等不靠,帶頭轉變觀念,合理利用扶貧政策、幫扶資金,承租13畝稻田,從事成蟹養殖,年純收入達到2萬餘元,加上在廠裡上班,全年預計三到四萬元收入。

  作為水陽社區第三支部第二黨小組組長,王小平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主動聯繫幫扶同村群眾5戶,傳授養殖技術,實現畝均增收四、五千元。72歲的貧困戶陳則華文化低,不懂成蟹養殖技術,家中養殖6畝蟹塘,年年虧本,王小平得知情況後,經常去陳則華蟹塘看看,指導他養殖成蟹。“養蟹不懂技術不行,尤其是螃蟹每次脫殼前,要先用有機酸解毒,然後再進行補鈣。”王小平說,螃蟹脫殼期間,進食少,殘餌多,容易造成水體變壞,對剛脫殼的螃蟹生長影響。

  為了真正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再到“帶頭脫貧”的華麗轉身,王小平農閒時,就來到社區的水陽鎮朝明食品公司上班。“王小平幹活認真,能吃苦,我們做水陽乾子,乾子好不好吃,關鍵看煮乾子的醬味道,他就是給我們廠做煮乾子的黃豆醬。”該公司總經理劉朝明說,只要他有空就來我們廠上班,廠裡像王小平這樣的貧困戶還有4戶。

  生活從拮据慢慢轉向寬裕,周圍的村民在談起王小平的時候,都紛紛豎起大拇指,這是對他勤勞付出的充分的體現。

  “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和大家對我無私的幫助,讓我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有了大家的幫助,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王小平的憨笑聲裡,無不傳遞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現在,鎮裡像這樣的貧困戶越來越多,他們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增加‘造血’功能,靠自己的雙手拔除窮根、消除貧困,創造自己的幸福小康夢。”水陽鎮黨委副書記宮德勇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