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成都街頭,徜徉於公園社區,你會發現一些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人民南路上,錦江賓館和錦江大禮堂多年的圍牆不見了,綠樹鮮花代替了水泥磚牆;
成華公園旁,錦江邊7000餘平方米土地正打圍施工,在今年上半年將被改造成公共綠地;
高新區一塊位於武侯區的8000平方米“飛地”上,十餘棟違法建築被拆除了,片區變身“袖珍公園”科園活力廣場亮相;
……
這樣的靚變點位,在成都已有3096處,遍佈在城市的角落。成都通過拆除公共區域的違法建築、拆除有礙空間開放的圍牆,增加公共開敞空間,即“兩拆一增”專項行動,為公園城市持續進行“微整形”“微更新”。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是一幅偉大的宏圖,需要大開大闔般的白紙作畫,也需要繡花功夫般的城市有機更新。如果說持續推進的“一軸兩山三環七帶”天府綠道建設,繪就了公園城市的大寫意,那麼通過“兩拆一增”對城市進行精心妝扮,則是公園城市鉅作中的工筆畫。大寫意+工筆畫,共同構成了一幅創意完整、巧奪天工的巨幅傑作。
“兩拆一增”既是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重點抓手,又是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途徑。成都通過兩年多持續不斷的“兩拆一增”,用城市的一處處“微更新”,換來身邊一個個可感的“小確幸”,進而匯成了成都人幸福感獲得感的洪流。
增減之間,解出了最適合公園城市的加減法。
減去的是舊觀念,加入的是新理念。從高密城市到公園城市,從圏層發展到組團發展,從GDP優先到五大發展理念並重,成都建設發展中的每一次大進步,都是由先進理念的更新帶來的。城市的進步歷程,在發展理念更新並由實踐檢驗的過程中完成。
基於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深刻認知,成都把公園城市理念貫穿於“兩拆一增”全過程。2017年底,成都開始對中優區域進行“兩拆一增”,核心是對兩江環抱的“天府錦城”進行有機更新。2019年擴大範圍,“兩拆一增”從“5+2”城區延伸到成都全域。剛過去的2018年、2019年,全市累計完成3096個點位整治工作,拆除公共區域違建165萬餘平方米、圍牆47萬餘米,植綠增綠973萬餘平方米。通過不斷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提升人居環境,“推窗見綠、開門進園、移步皆景”的公園城市景象正在逐漸呈現。
減去的是舊面貌,加入的是新功能。拆只是手段,增才是關鍵。“兩拆一增”是對城市功能的提升,“增”的重點當然要聚焦功能性。成都在“兩拆一增”過程中,十分注重功能性和可進入性,為市民和遊客打造可感可知的公共空間。
增強審美功能,堅持從增加開敞空間角度和美學視角出發,優先選取公園圍牆、河道沿線等點位,通過拆圍(違)增綠,增加開敞空間,推動“推門見綠”的城市形態全面呈現。增強文化功能,對不同類型的點位依託原有建築風貌和歷史文化進行景觀設計,充分植入古蜀、熊貓、美食等特色元素,使其成為本土自然人文的景觀櫥窗,為市民的精神文化活動提供良好的場所。增強實用功能,充分考慮周邊居民的休閒體驗、體育鍛煉等實用性需求。
減去的是舊感官,加入的是新體驗。“兩拆一增”對城市進行有機更新,最終落腳點是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建設用地緊張的超大城市,公共空間往往存在著數量不足、佈局不均、品質不高等問題。具體而言,空間逼仄、視覺障礙、綠化不足、功能欠缺,影響到市民的生活品質和感官體驗。相較於城市化初期的大拆大建,“兩拆一增”對於城市的“微更新”,更能體現一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增加的綠地和開敞空間,能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適度,讓市民在共享空間中獲得更好的體驗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高新區科園活力廣場,雖然8000餘平方米於公園而言顯得很“袖珍”,但通過造坡、植樹、鋪設草坪,有了公園的精緻樣子。遛狗的、散步的、玩耍的,隨處可見周邊居民的身影。散落在草坪上的8張長椅上,寫著市民和建設者的自豪和滿足——“今天是我53歲生日,也是加入園林事業第18個年頭,願餘生多出精品”“酌寬窄老巷一碗清茶,品蓉城火鍋麻辣味鮮,看戲臺摺扇收臉譜換,賞宜居城市綠色生香,餘生我們將在這兒優雅老去”……
這就是公園城市,這就是成都人眼裡的生活:詩意的棲居,愜意的生活,幸福的滋味……
公園城市的有機更新沒有終點,精細的“工筆繪”期待更多成果。根據《成都市2020 年度“兩拆一增”工作方案》,今年全市納入改造的目標點位不少於1020個,主要集中在重點區域規劃點位、大運會場館及賽事沿線區域等六大板塊。其中,在大運會場館及賽事沿線區域,將對影響市容市貌的公共區域違法建築和有礙空間開放的實體圍牆實施集中清理拆除,通過拆違增綠、拆牆透綠、增花築景,形成空間通透、植被豐富、景觀多元、功能複合的公園城市新場景,迎接2021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五洲來客。
伴隨著越來越多點位的“微更新”,越來越多的“小確幸”會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