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

“形而上”一词,出自《易经·系辞》,原文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作为研究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样在西方,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被称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但随着以黑格尔为代表现代哲学的兴起,其在《逻辑学》中所提出的“辩证法”得到普遍应用,因此在“形而上”学中存在的孤立的、静止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

说完了“形而上”这个词,其实今天说的事儿,跟哲学概念没太大关系。只是借用了这个词“安利”一下,毕竟这么高“B”格的一词儿,可能在以后Balabala的过程中,还是会有用的。今天说的还主要是器物,只是通过器物来说明些规律而已。

对于器物而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工艺美术品。除了少数摆件之外,大多数都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只是随着器物价值的升高,实用性会反而下降。这就是我常说到的,家里最值钱的那件东西(器物),往往是最不实用的。当然咱们说的是器物,您一定别跟我说房子或者车子,一个算是建筑,一个算是交通工具。器物,我们用一个最直白的分法,觉着能“盘他”的都可以算是器物,当然这个分法不严谨,但大体不会出太多差错,所以这点上咱没必要“扳杠”。

对于那些可以“盘他”的东西,其实也有“高”与“低”的差异。就像我们会使用到的衣服、鞋子、小饰品甚至盲盒等等,也有基本款、爆款、名牌、限量版和高级定制的差别一样。而且古往今来,一直如此。只是古人的品牌意识没有我们现在强烈,如今更多的材质、样式和工艺上的差别。不过一旦出现了“高下”,自然就出现了“学”与“仿”。而这种“学”与“仿”,就是今天所说的——“形”而“上”,虽然与前面提到哲学概念不同,但这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磁州窑使用的化妆土,其实建立在唐宋时期,中国北方已经出现了以邢窑、定窑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质白瓷,由于多数瓷土本身含铁量较高,所以使用化妆土弥补自身缺陷,或者说是对高质量白瓷的一种效仿。但因其瓷土本身没有改善,会多以黑彩、褐彩进行绘制,如雕刻则会露出黄、灰色胎体。

“形”而“上”

  • 北宋 磁州窑白釉剔花花卉纹碗
  • 观复博物馆藏
“形”而“上”

  • 北宋 定窑白釉兔柄盏
  • 观复博物馆藏

再比如定窑虽是宋代白瓷中的翘楚,但瓷器相对于漆器来讲,存在体重、易碎的问题,同时由于漆器的平均制作周期比瓷器更长,因此可以被认为是相对“小众”的“限量款”。而同时期出现的“紫定”、“红耀州”,就是对此时流行的素髹漆器的一种“模仿”与“学习”。

“形”而“上”

  • 北宋 定窑紫釉长颈瓶
  • 观复博物馆藏
“形”而“上”

  • 南宋 漆瓶
  • 南京博物院藏

其实在不同漆器工艺中,也存在着“仿”与“学”。比如戗金与描金,雕填与描彩等等,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剔红与堆红,在《新增格古要论》中,就明确写到“堆红,假剔红。用灰团起,外用朱漆漆之,故曰堆红。”这进一步说明了,堆红和剔红之间的密切联系。

“形”而“上”

  • 明永乐 剔红周敦颐爱莲图圆盒
  • 故宫博物院藏
“形”而“上”

  • 近代 多宝臣制三螭纹堆红圆盒
  •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

从上面的这三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器物之间有同类的,也有异类间的,就如同生物学上的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但无论哪种,似乎都是低价品在学习和效仿高价品。马上会让我们联想到“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说法。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现象”, 是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由于那时候的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良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劣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良币,将劣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

因此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除了经济规律下的市场竞争之外,还是因为大家更愿意追求美好的事物,只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不经意间的。不信的话,我再举个例子:虽然现在是个使用现钞越来越少的时代,不过回想一下之前,你是不是更愿意把那些脏、破、旧的钱,先花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