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和我国《中庸》的一个思想类似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德哲学》这本书,前面我们分享了当前主流的两种道德哲学思想,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和康德的“义务论”,今天我们分享最后一类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和我国《中庸》的一个思想类似


前面我们分享的两种道德思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他们都分别提出了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具有道德感的一些标准和法则,比如功利主义是以“最大幸福原则”,康德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判断的三条原则。但是相较于这些有具体的、明确的道德判断思想来看,德性论就显得比较“佛系”了,因为,在25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看来,道德哲学只能帮助我们思考道德问题,指导我们的行为,但它并不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几条法则,道德问题,更像是“实践智慧”。如果说,当前其他主流的道德哲学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思考道德问题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就告诉我们,除了思考之外,还要注重行动,或者说实践。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我们通常称之为“德性论”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做出的一种判断,它依赖于具体情境,当然也依赖于经验,这其实和我们在解读这本书一开始说的,道德判断其实是和文化环境高度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一种绝对的判断。比如在古代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奴隶制度就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制度,而今天看到,这显然是违背道德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和我国《中庸》的一个思想类似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道德不仅需要我们思考和行动,也需要我们有特定的感受:同情、内疚、快乐、憎恨等等。相较于关心“我怎么做在道德上才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更关心“我应该怎样生活”这个宽泛的问题。

关于如何生活,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生活,而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我们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过一种符合人类卓越性或者德性的生活,才应该是幸福的生活,这种幸福应该有别于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不为高尚行为感到欣喜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善的人:因为一个人不喜欢行事公正的话,没有人会说他是一个公正的人;一个人不喜欢行事慷慨的话,也没有人会说他是一个慷慨的人;其他情况亦是如此。所以,如果是这样,那么德性的行为必然本身就是令人感到愉快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德性的生活=幸福的生活。而这种道德观当然和康德的道德观背道而驰。

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具体是指什么呢?一般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指一套有价值、坚定秉性的性格特征。比如勇气、诚实、谦逊、节制、体贴、慷慨、善良等等都是一种德性。从这些德性可以看出,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更注重的是实践,并不是一种动机或者结果,所以也被称为实践智慧。

既然是一种实践智慧,那么这种德性就不是先天的禀赋,而是后天习得的,但他也强调,自然赋予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然后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这种德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有点类似我国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要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只有道德的知识和禀赋是不够的,需要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领悟,就像看过很多书,你也学不会游泳一样,而德性就像游泳一样,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在具体的实践中,怎么做才算是有德性呢,除了开始我们说的,善良、勇敢、谦虚这些道德品质以外,还有一个思想非常重要,那就是我熟知的“中庸”,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我们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亚里士多德说,正确的行为是过度和不足的平均数,过度和不足都是两种恶习,是道德的对立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和我国《中庸》的一个思想类似

其实亚里士多德有这样的道德观也并不奇怪,中庸不仅是东方的古老智慧,也是古希腊的古老智慧,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的石碑上,刻着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分别是:

认识你自己;


凡事勿过度。

其实这和我们东方的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非常类似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那句著名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而“凡事勿过度”,其实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的道德观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一系列德性和对应的恶习。其整个讨论的核心思想框架是,德性可以被过度或者不足摧毁,因此我们几乎总会在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上犯道德错误。

比如锻炼和饮食会如何影响体力与健康。要想身体健康,你需要锻炼;但锻炼过度,你会伤到自己,让身体变弱。因此,过度锻炼同完全不锻炼对你来说一样不好,甚至更糟。为了健康,你需要吃喝;但暴饮暴食就像营养不良一样,也会毁掉你的健康,虽然方式不同。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就是,要想身体健康,你的行为就必须在过度和不足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这些例子似乎很可靠,但能同我们所谓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做合理的类比吗?亚里士多德很有自信,认为这个模式恰如其分:两种极端情况的平均就是德性。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和我国《中庸》的一个思想类似


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2000多年前,东西方古老的智慧何其相似。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