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 : 84個產業項目帶動458戶貧困戶就業增收|產業帶就業 鋪起長效脫貧路

武城 : 84個產業項目帶動458戶貧困戶就業增收|產業帶就業 鋪起長效脫貧路

“以前在家種地收入不高,外出打工又不方便。現在村裡合作社建成了蔬菜大棚,我在家門口就掙到錢了。”4月22日,武城縣甲馬營鎮千戶營村村民張惠君高興地說。張惠君一家是千戶營村的脫貧戶,她因年齡較大又要照顧家裡,不便外出,如今農忙時在家務農,閒暇時到大棚裡打工,每天有80元的工資收入。

曾經,落後的基礎設施、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成為了千戶營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戰脫貧攻堅的最大瓶頸。為改變這一現狀,千戶營村通過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充分利用財政扶持資金50萬元,籌建了3個牆體式冬暖大棚。從2019年7月份開始立項到10月份大棚建成,僅用了3個月時間;從大棚建成到第一茬黃瓜出售,也只用了3個月。半年時間,千戶營村一躍成為周邊地區的“明星村”,憑藉著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合作社將種植的蔬菜輸送到了京津冀的菜市場。今年一季度,蔬菜銷售額已突破7萬元。

“現在村集體有錢了,我們發展更有底氣了,下一步準備開展‘戶戶通’等民生工程,補齊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村黨支部書記梁洪福說。

武城 : 84個產業項目帶動458戶貧困戶就業增收|產業帶就業 鋪起長效脫貧路

同樣,在四女寺鎮和洽社區日光溫室大棚裡,脫貧戶王立英正在採摘西葫蘆。“從剛開始的平地、播種、澆水到現在的採摘,我一直在這裡幹活,一天50元錢,不累也不耽誤照顧孩子,很滿足。”王立英拿著西葫蘆,高興得合不攏嘴。“通過合作社運營模式,憑藉規模種植效應與經銷商簽訂銷售合同,保證了銷售渠道,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符合村裡的實際,深受村民歡迎。貧困群眾可以通過參與項目務工獲得工資收入,也可以通過項目分紅獲得股金收益,現在社區貧困戶都已脫貧。”和洽社區李館村黨支部書記李景香介紹,由於合作社良好的運營模式,還帶動非貧困戶加入到合作社中,建設了5個標準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共同致富奔小康。

武城縣始終把“產業興旺”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通過政策引領、項目帶動、產業扶持,探索“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特色種植+貧困戶”的模式,在84個村開展了84個項目,帶動458戶貧困戶就業增收。

“這一模式將鄉村振興與村集體增收、貧困戶就業緊密對接,既建起貧困人口長效增收機制,又引導廣大農民‘進會、入社、上鍊’,共同實現致富奔康。”武城縣扶貧辦主任董君說。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 | 吳華 伏勝旺 宗正

編輯 | 尹曉燕

武城 : 84個產業項目帶動458戶貧困戶就業增收|產業帶就業 鋪起長效脫貧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