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音樂的禮物丨《蜜蜂與遠雷》

作家楊照說,“本質上《蜜蜂與遠雷》是一本思考與探討之書,要思考、探討的是一個複雜的大問題:古典音樂和當代社會要如何連結?”


來自音樂的禮物丨《蜜蜂與遠雷》

所謂天才,究竟因何是天才,而沒有過人天分的凡人,是否有追夢的可能?


恩田陸曾坦言自己之所以寫這本小說,是因為想探討“人類若無法彼此影響,便不能成長”的主題。


作家恩田陸同時獲得第156屆直木獎、2017年書店大獎的小說《蜜蜂與遠雷》將改編電影,該片由松岡茉優主演,松坂桃李、森崎溫等共演。


來自音樂的禮物丨《蜜蜂與遠雷》


《蜜蜂與遠雷》以古典鋼琴為主題,聚焦在一場國際鋼琴比賽中四位不同成長背景、性格迥異,但對鋼琴都有著高度熱情與喜愛的參賽者,即便電影核心依舊圍繞在跟許多作品都類似的「夢想」與「成長」之上,但結合音樂題材卻還是成功做出相當特別的詮釋。


就像四位主角乍看之下毫無關聯,但他們的人生早已被名為“音樂”的東西聯繫到一起,彼此相互影響,風間塵那不拘泥形式的演奏如同導火索觸發著各位演奏者的成長。


馬賽爾、榮傳亞夜、風間塵、高島明石……這群人就是通過音樂來感知世界的,他們的興趣就是鋼琴。


馬塞爾是有一部分日本血統的混血少年,本是跳高運動員出身,後來考上了茱莉亞音樂學院。幼時隨著父母在日本居住,因為自己的混血身份,被同學們欺辱。那段並不美好的記憶,卻因為一個女孩子的出現而有了熱鬧的生機,那個女孩子和他一起彈奏鋼琴,在他離開日本,舉家前往法國的時候,一聲聲呼喚他的名字,要彈鋼琴哦,說定了。女孩子紅著眼睛把一個繡著G譜號的書包送給了他。從此那個畫面成為了他生命裡的一部分,那個女孩子也成為了帶領他選擇鋼琴的人,留在了他內心最深處的記憶裡。


榮傳亞夜是外界傳聞的天才鋼琴少女,從幼時起就對聲音敏感,不同的雨勢在她看來就是不同的旋律,她的音樂從雨水落在鐵皮屋頂上的聲音開始。她熱愛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聲音。然而,她學鋼琴的初衷卻不是因為熱愛,而是為了讓母親高興。以至於母親去世後,她完全失去了彈鋼琴的理由。母親保護她成為一個世界裡只有鋼琴的單純少女,無憂無慮,無慾無求。母親驟然離世,她一下子成為一個沒有保護殼的孤女,帶著對外界的恐懼,她選擇了離開,徹底消失於鋼琴屆,成為了一個謎。


來自音樂的禮物丨《蜜蜂與遠雷》


風間塵是普通的養蜂人家的少年,熱愛彈奏鋼琴,得遇著名鋼琴大師霍夫曼的點撥,甚至拿到了霍夫曼的推薦信,一出場就備受矚目,可他卻連一臺像樣的琴都沒有,參加比賽的緣由不過是為了父親的承諾,拿到獎項的話,可以為他買臺鋼琴。


高島明石比起其他履歷非凡的少年少女們,似乎有點遜色。28歲,已經為人父,為人夫,是正統的上班族,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個歲數,已經參加了工作,連孩子都有了,再來參加鋼琴比賽,只會讓人感到“難為情”。可他想為孩子們留下一份證據,證明爸爸曾經為成為真正的音樂家而努力過。


松岡茉優說:“恩田老師的《蜜蜂與遠雷》就像大自然一樣,寬大、夢幻、殘酷又美妙,讀完之後我覺得要拍真人版太難了,音樂有很多類型,但是實體化的音樂能被接受嗎?對鋼琴和古典音樂沒什麼興趣的人會喜歡嗎?我覺得這是一次挑戰,很願意參加。”


我建議應該先看完小說再去看電影。整體而言,雖然《蜜蜂與遠雷》把六百多頁的原作小說,濃縮進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必定會有需要省略,導致角色塑造與情感描寫較不完整的地方,但電影對音樂的呈現卻完全彌補了篇幅的缺陷,不僅展現出角色生命的爆發力,也成功打破了人們對古典音樂的隔閡與疏離。


《蜜蜂與遠雷》裡有這樣一句話:

大家都想看到被選中的人,想看到勝出的人,想看到這些少數的天才。越是在這件事上勞師動眾,歡喜和眼淚越是令人感動,讓人興奮。大家都想看到這中間的過程,看到人間戲劇。想看到站在頂點沐浴著高光的人,也想看到消失在燈光背後的人的眼淚。


不知道為什麼,對這段話特別有共鳴。

也許讀小說的人就是這樣。想要在小說裡看到不一樣的人生,以此來實現自我療慰。


鮑勃·迪倫在自傳《編年史》的結尾這樣寫道:“前方的道路將會崎嶇艱難,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還是踏上這條路。眼前即將展現一個奇怪的世界,亂雲罩頂,閃電頻傳。那個世界,許多人不理解,也從來沒能弄懂。我卻直直走了進去。那是個寬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