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成:平凹给我们讲创作

张书成:平凹给我们讲创作


四十年前的春天,丹江河边的商洛师范学校已是春意盎然,即将毕业的我们,满怀对未来的期待,摩拳擦掌地为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忙碌着:有的一有空就练琴,准备当个音乐教师;有的偷偷地练板书,准备一毕业就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更多的在业余时间捧着小说阅读,想在今后搞文学创作,丰富自己的人生……那时候,文学是青年的热门,班里几个会写诗的男同学格外红火,走到哪里都有女孩子的目光追来撵去,也有女同学上课期间暗送秋波……文学像一团火,使得许多同学像飞蛾一般地扑向它。我呢?也暗暗地憋了一口气,想在有生之年发表几篇小说,给自己的头顶罩上一圈光环——年轻的我们,异想天开,不知天高地厚……

真是想睡觉,天上掉下来个枕头。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校长李平凡兴高彩烈地来到我们教室,告诉我们:棣花籍作家贾平凹来了,答应给我们讲文学创作课呢!这消息,立即像一阵风传遍了全校,同学们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拎起凳子,飞跑着汇集到学校饭厅前的场地上,自觉地坐得整整齐齐,果然,刚坐好,平凹就来了。他那时二十七八岁,穿着蓝几卡上衣,灰裤子,黑皮鞋,朴素得像个山里的青年教师。对于他,我过去很熟悉,他父亲和我父亲都是同乡教师,我上高小时常从他家门口过,只是他上大学以后见的少了,但知道他的小说《满月儿》获奖了,因而对他很崇拜,也由此爱上了文学。现在见了他,自然很高兴,坐在前面第一排,扬起手给他示了意,他笑了笑,也扬手示了个意,然后就坐在铺了“太平洋”花单子的课桌前,开始了辅导讲座。


张书成:平凹给我们讲创作


他说话还是老样子,慢溜溜的,中间不时夹着几个结巴句子,平静的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大约讲了四个问题。在讲自己创作之艰辛时,说他在大学念书时,经常写稿,但一篇也没发表,一次到编辑部送稿子时,被编辑说得一无是处,生气的年轻编辑甚至用钢笔把稿子戳了几个窟窿,当时自己忍住了眼泪,没哭出来,但真的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出来走到墙角拐弯处,委屈得哭了,发誓永远再不搞创作了。恰在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也从里边出来了,也是泪眼婆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平凹便没话找话地与女孩攀谈起来,说自己坚决不写什么小说散文了,谁知那女孩竟坚决地表示:不成功,不收手,坚决地写下去!这竟感动了自己:堂堂七尺男儿,竟不如一个女娃?跺跺脚,回去又写,谁知不久在《西安晚报》上见到了自己的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渐渐的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张书成:平凹给我们讲创作


我记得很清楚,平凹给我们讲观察,说观察一定要细致,并要和想象结合。比如在一棵树下,稀稀拉拉长了几棵葵花苗儿,你就应该想到,这里曾经坐过一对热恋的男女,他们边嗑瓜子边说悄悄情话,有几颗瓜子没炒熟,他(她)随手扔在地上,被风吹到地缝里,长出了绿苗儿……他刚说完,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觉得很有趣,也很有道理。随即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两个多钟头的讲座,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收获满满。临了,我问了他几个投稿的问题,他笑着一一作答,说今后如果有稿子,就寄给他,高兴得我眉开眼笑,心里像灌了蜜糖似的。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四十年过去了,平凹讲的关于创作的话,虽时隔久远,但还深深地影印在我的记忆里,并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书成:平凹给我们讲创作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