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碎時間也能用來幹大事,通過碎片化閱讀讓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最近央視新聞在微博發了一條關於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的信息。其中一條數據顯示:2019年人均閱讀時長每天超100分鐘。消息發出來後,很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拖了後腿,但也有一些網友認為每天讀書100分鐘並不難,只要學會碎片化閱讀就可以了。可是,碎片化閱讀不是每個人都在用嗎?

誠然,現在很多人成為了一個手機控,不管是公交、地鐵還是辦公室、學校,只要一有時間人們就紛紛拿起手機,利用空閒時間來閱讀各種公眾號文章、頭條文章等,一方面打發無聊的時光,另一方面還能增加自己的見識和談資。然而在一些讀書高手的眼中,這是對於碎片化時間的極大浪費。

很多人以為在乘坐交通工具、上廁所等等時間段看一些文章就是碎片化閱讀,其實並不是,這些行為充其量算是“碎片化娛樂”罷了。真正的碎片化閱讀,是指在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內,以自己能夠理解的程度去閱讀,學習到一個概念或者一個知識點的過程。

碎片化閱讀由來已久,今天我通過簡書紅人彭小六老師的《洋蔥閱讀法》裡面的碎片化閱讀篇,來講下我對碎片化閱讀的理解。


瑣碎時間也能用來幹大事,通過碎片化閱讀讓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彭小六老師在2016年入駐簡書,僅用了短短三個月就成為簡書籤約作者,在簡書關注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江湖人稱“簡書一哥”。《洋蔥閱讀法》是彭小六老師寫的一本書,書中通過形象生動的案例和簡單直白的文字,向我們揭示了什麼是閱讀、閱讀的幾種方法以及如何通過閱讀變現。今天,我就將結合書中碎片化閱讀篇的內容,分別用三個問題來講下我對於碎片化閱讀的理解和思考。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碎片化閱讀?

在如今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化生活中,人們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由於碎片化時間的短暫和不連續性,很多人學習的時間也隨之變少。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渴望成長的心卻越來越強烈,人們的內心由此逐漸變得浮躁、焦慮。

然而除了整塊的時間外,碎片化的時間也是可以利用起來的。當我們讀完一本完整的書,我們可以學習書中的成體系的知識,藉此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當我們只有碎片化時間,無法讀完一整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整本書拆解開來,只學習書中的一個概念或者一個的知識點。

比如我們讀《微習慣》這本書的時候,整本書內容太多,我們沒法一下子讀完。但是當我們利用碎片化閱讀去讀這本書,我們就可以從裡面學到“每天堅持做一個俯臥撐”這個微習慣。學到了這個技巧,舉一反三,我們也可以學會每天寫50個字,每天堅持跑步半分鐘,每天堅持背3個單詞等等。


瑣碎時間也能用來幹大事,通過碎片化閱讀讓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第二個問題:怎麼進行碎片化閱讀?

在知道了什麼是碎片化閱讀之後,也並不代表我們就真正掌握了碎片化閱讀的方法。碎片化閱讀雖然只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一種行為,但是也有三個步驟可以用的。

步驟一:提煉。

碎片化閱讀並不是讀過一遍就完了,大多數人對讀過一遍的文章,能記住的都不會太多,所以我們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從讀過的內容裡找出對我們有幫助的概念,能夠讓我們茅塞頓開的知識點。這個尋找概念和知識點的過程,就是提煉。

步驟二:鏈接。

提煉出概念或知識點後,我們還要深入理解這個概念或知識點,怎麼理解呢?結合我們的生活和過去的經歷,把過去的經歷套入到這些概念中,來解釋我們剛學到的概念,這個解釋的過程就是我們逐步深入理解的過程。理解之後,還要會應用,把這些概念應用到我們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中,讓這些概念變成我們的本能。這一理解和應用的過程,就叫做鏈接。

步驟三:融合。

當我們逐漸通過碎片化閱讀掌握到了很多個概念後,經過鏈接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概念其實是有很多關聯性和共通點的。通過這些關聯和共通的點,我們就可以把很多相似的概念融合到一起,把它變成我們的經驗。


瑣碎時間也能用來幹大事,通過碎片化閱讀讓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第三個問題:怎麼確保我學到的知識能被記住?

在學會了碎片化閱讀的三步法提煉、鏈接和融合後,我們只能算是初步掌握了碎片化閱讀,初步學到了通過碎片化閱讀認識到的概念。想要把碎片化閱讀刻在我們的腦子裡,成為我們的基礎技能,還需要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過“重複是學習之母”。孔子也曾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就是講的重複,重複的溫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才能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如果自以為學到了一個技能,並因為掌握熟練而不再重複使用,那就像擁有了一把寶刀卻棄之不用,最終寶刀不會越磨越利,只會逐漸生鏽、腐朽,直到消失。真正厲害的人,不是做了一百件事情的人,而是把一件事情做了一百遍的人。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於《洋蔥閱讀法》--碎片化閱讀篇的思考和理解。讀一本書最重要的不是多長時間內讀完它,而是我們能從裡面學到多少東西。希望通過碎片化閱讀,能讓大家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學到更多的東西,長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423頭條知識節##知識改變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