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读书月社长荐书

快来看!读书月社长荐书


浩瀚书海,常困于择书。读身边好书,读权威推荐。今天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华商报文化栏目特别推出就在我们身边的著名出版社的社长专栏,特邀陕西出版界的领军人物谈谈他们近日的阅读心得,并重点推荐陕西出版界的精品力作。好书就在身边,共赴全民阅读月“盛宴”,让我们一同享受阅读的乐趣。

《主角》记述了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县秦腔剧团的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奋斗过程的沉浮史。全书近80万字,时间跨度40余年,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一位秦腔名伶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这是一部秦腔史,也是一部社会史。是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陈彦说:“我会终生铭记秦腔,并永远向具有深厚中华历史传统的秦腔学习和致敬!”他表达了对养育自己这片土地的感谢,“我的创作内容,如果没有这块土地提供生活的基础和养分,是写不出来的。”

从《西京故事》到《装台》再到《主角》,作家陈彦给了中国文学一个又一个惊喜,他扎实的写实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人物塑造、绵密的叙事风格赋予其小说独一无二的品格。小说《主角》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并荣登2018长篇小说年度金榜,是2018年度“中国好书”,荣获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并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社长推荐语:《主角》是写秦腔的,秦腔是秦人之魂,也是人间百态的世相大舞台,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家陈彦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

快来看!读书月社长荐书


《平凹西行记》:描绘了一个独特的西域世界

《平凹西行记》一书责任编辑宋媛媛用水比喻散文,水虽然无色无味,却蕴藏着生命的大智慧,它随物赋形、千姿百态、细小宏大、轻快灵动、奔涌不息,这些特点也是散文本身所具有的。宋媛媛介绍,作为贾平凹亲身行走西部的见闻记录,这本书并不在名山盛景上做文章,却把日常生活放进了散文中。她觉得贾平凹就像从山村原野中走出来的初民,他的大拙即大美。你丝毫感觉不出来他是在“作”文,而仿佛那些文字是自己生长起来的,它们像泉水一样,自己汩汩地往外冒。比如读《定西笔记》这篇文章时,就好像跟随他的脚步游了一回定西,那风沙扬尘的大道就铺展在你的眼底,甚至能闻到尘土的气息。

社长推荐语:《平凹西行记》是贾平凹老师亲身行走西部的见闻记录。他所到之处,既有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定西,又有承载厚重历史的丝绸之路。作者用心去体味、用眼去观察当地的生存环境和风土人情,描绘了一个独特的西域世界。本书情感真挚,散发着土腥味儿的文字饱含着赤诚和悲悯,从头到尾,随意翻开,都可读出故事,触到精华,继而共鸣。

快来看!读书月社长荐书


《宋词赏析》:回归词学的审美本质

沈祖棻不仅是古典文学专家,更是当代有名的女词人,以诗词成就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当代李清照”。她所著《宋词赏析》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作中选录出来的,早已成为宋词赏析类选本中的很好版本,堪称宋词赏析的典范之作。

作者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她的论文、专著,不仅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介绍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潮流,更有发前人所未发的细致分析和独特创见。代表作:《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涉江词》《涉江诗》等,并有《沈祖棻全集》出版。

社长推荐语:《宋词赏析》致力于回归词学的审美本质,注重分析词作的艺术技巧和传世价值。沈祖棻先生对作品的字词运用、结构布局、艺术手法予以全面解说,使作者匠心高妙之处一目了然,从而使读者能真正读懂宋词之美,掌握诗词创作的要领。无论是喜欢阅读宋词的人,还是有志于创作诗词的人,或是普通青少年读者,本书都值得再三研读。

西北大学出版社精品推荐 推荐人:社长马来

华夏龙脉近天都 终南幽境异五岳

《华夏龙脉·秦岭书系》(共4册)是西北大学出版社继《话说陕西》之后,立足陕西地域文化,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部揭示阐发陕西地域文明的精品图书。该书系以追求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平衡融通、朴素现象与神性启示的生动结合为编撰指导思想。通过对秦岭山水形胜、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宗教神性等丰富内涵的描述和揭示,展示了大气磅礴、深厚凝重、广泛吸纳、多元融合的秦岭文化特征。在书中,秦岭的文化地理被描绘成一幅美丽的文明画卷。这是该书作者高从宜先生通过对秦岭微观和宏观的探求,披阅无数史料,无数次地实地考察,以独特的视角,对秦岭的全面阐释。

社长推荐语:该书从启动编写到出版,历时三载,千余幅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与近70万飘逸优美的文字,文本灵动,思接千古,集陕西历史之精脉,具文化底蕴之内涵,让人在随手翻阅间,顿然产生无限的阅读欲望,也让龙脉秦岭的形象跃然纸上。

《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

公元9世纪之后,西藏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时间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时期。分崩离析的吐蕃王室后裔或割地自守,或迁至荒远,纷纷建立起各自新的小王系,诸系中历史影响较大而又遗留下丰富遗迹遗物的,无疑要首推古格王国。古格王国作为10-17世纪占据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性王国,在长达700余年的王朝史中曾兴盛一时,它发展生产、抵御外侵、尊崇佛教,是当时西藏西部最有影响的地方政权,曾在西藏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王国遗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金银器、武器、生产生活用品等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17世纪30年代,由于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引发宗教之争与僧俗之争,最终引发了王朝的覆灭,古格故城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风沙掩埋,沦为废墟。

作者张建林,是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从事西藏考古、隋唐考古30余年。曾多次参加陕西省援藏文物考古工作,曾主持西藏古格故城、托林寺、萨迦寺等考古调查与发掘、陕西唐陵大遗址考古等项目。

社长推荐语:数百年过去,当人们再一次关注古格故城时,历尽沧桑的城堡废墟依然在默默等待,等待着诉说那段早被人遗忘的历史。考古学的介入给古格王朝史和古格文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每一次的考古调查都在积累研究的新资料。本书以作者数十年来专业科学的考古调查为基础,力图向读者呈现出那消失了的秘境之国——古格王朝的本真面貌。

《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

创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由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馆长赵力光编著的《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一书由西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为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该书配以大量真实宝贵的图片,以通俗而清新的文字生动演绎西安碑林930年的沧桑巨变,讲述那风云激荡的传奇经历。作者赵力光1955年生,二级研究馆员,毕业于复旦大学。2005年至2015年任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现任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兼职教授,曾任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会长、政协西安市委员会委员。

社长推荐语:《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三卷本)是我国第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展示西安碑林九百多年历史珍藏的图书,内容涉及碑林现存古代建筑及所藏数百座碑石和数十件石刻艺术珍品,详尽诠释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隐藏其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华商报记者 王宝红 刘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