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屋上残瓦断片,脚下粘着泥泞。铺上一块红砖,生命从这启程!"这首打油诗是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李小云教授在2015年初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瑶族河边村精准扶贫时写下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李小云教授就开始从事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研究工作,20多年如一日,他将扶贫工作从中国,做到了世界。

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不脱贫,不出村!"

勐腊县是云南最南端的县,河边村是个小小的瑶族山村,一如中国边陲的其他山乡,风景秀丽,雨林茂盛,象群出没。但是,贫困曾是这里无法破解的难题

2015年初,李小云教授来到这里实地考察。时值冬天,村里的孩童在屋外玩耍,光着脚在湿冷的路面上跑来跑去,村内没有一处安全住房,人畜混居随处可见,道路没有硬化……有20多年扶贫经验的他感叹"竟然还有这样近乎原始的村落"。

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李小云教授心痛不已,他决定选择一个贫困村当试点,在村里长驻下来,并在心底暗自起誓:不脱贫,不出村!

为了筹资,他成立了"小云助贫中心",依托微型助贫项目,希望促进优质公益资源下移和基层公益组织发育,探索有效的助贫机制、村级综合扶贫治理模式。他将河边村作为第一个项目实施地,用"大学+公益+政府+农户"模式帮助河边村脱贫。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小云教授带领着中国农业大学的扶贫队驻扎到了河边村,开展起了深度贫困综合治理实验。从产业生计、生产系统、基础设施、住房改善、人居环境景观等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验。

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经过4年的扶贫实验,河边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来自新业态产业的收入累计接近100万元,实现了厕所革命,厨房革命,成了货真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李小云教授的扶贫团队成为了河边村的"筑梦人",央视及《新闻联播》更是多次对此进行报道。

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中国农耕小技术,坦桑玉米大丰收

多年来,李小云教授一直走在扶贫一线,而世界基层农村发展和扶贫的战线上,同样有他的身影。

"你在坦桑尼亚说professor Li,很多人都知道。我跟政府官员讲中国的干部如何深入基层搞发展,去村庄教农民种玉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要精耕细作,产量就能翻番。"李小云教授黝黑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眼镜,又瘦又高还微微驼背,这些都是经常田野考察的"后遗症"。

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李小云教授在坦桑尼亚与当地农业官员调研农户情况

中国与坦桑尼亚于1964年正式建交,农业一直是中坦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2010年,李小云教授在世界银行坦桑尼亚国别办公室工作期间,参与了国际援助体系与坦桑尼亚政府共同推动的"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的科研论证工作。他深入到该走廊多地区的农村地区调研农业发展状况。

玉米是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在调研中他发现,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玉米缺乏良种、缺乏技术、缺乏资金。

2011年,李小云教授的团队设计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方案,考虑到农户普遍没钱购买化肥,又设计了以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为核心的,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种植技术。因为没有灌溉,化肥的利用率很低,而密植和中耕除草等都是劳动密集,不要过多地外部资金,从而实现玉米在低水平基础上的提升。

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李小云教授(左二)在坦桑尼亚佩雅村调研并指导农作技术

最初农户们没人相信,都不采用新技术,只有村里的技术员在自己地里种了一公顷。事实胜于雄辩,通过李小云教授提供的新方案,这位技术员的玉米产量翻了一倍。事情传开后,农民们开始接受来自中国专家的中国技术方案。

2019年6月27日,李小云教授受慈善家比尔·盖茨邀请,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比尔盖茨"上以《中国小技术,坦桑大丰收》为题发表文章,介绍了其团队在非洲坦桑尼亚开展的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比尔·盖茨先生为短文做序并表示了赞扬。

中国农大教授:扶贫20余年,屡次受到央视聚焦,还获比尔盖茨点赞!

在数十载的发展研究与实践中,李小云教授从未脱离扶贫战场的唯一原因,就藏在"小云助贫"中心的使命愿景中——"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央视网、经济日报、比尔盖茨个人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