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破解“突出結構性”難題-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黃綠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在達到一個全新高度的同時,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是需求側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是供給側呈現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在這一深刻轉型中,甘肅發展既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共性,同時又有其特殊性。

甘肅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逐步縮小但問題依然突出。不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抑或是發展的質量,不充分的問題尤為突出。總體呈現出各地區發展普遍不充分基礎上的不平衡和各種不平衡問題疊加基礎上的不充分並存。

就發展的歷史進程和目前經濟佈局來看,甘肅不平衡不充分的特殊性最直接地表現為城鄉結構、區域結構、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等“四大結構性”問題,解決甘肅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關鍵就在於加快破解這些“突出結構性”難題。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鏈造成巨大沖擊下,加快結構調整就更刻不容緩。

從發展進程來看,甘肅不平衡首先就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資料表明,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7.6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1.89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同時期城鎮化的加快都將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正是因為這種不平衡,也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回旋餘地,以人口城鎮化帶動城鄉融合全面發展,必將成為刺激消費與投資的新動能。目前,我們必須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以公共服務為重點,全面放寬省會城市落戶條件和全面放開中小城市落戶限制,注重適合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速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

全省區域結構不平衡,是制約我省經濟整體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從衡量全省各市州人均GDP的差異係數看,2016年為57.22%,2017年為67.33%,2018年為77.18%,地區發展差異呈現擴大的趨勢。如果這個差距不縮小,勢必拖累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大局,進而影響全省經濟整體競爭力。

當然解決區域結構不平衡,不是簡單地拉平或者搞“平均主義”,而是儘可能縮小和解決不合理差距過大或擴大,以更符合“協調”這一新發展理念。要在發揮省會城市帶動和支撐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各地區域優勢,利用各種新區、試驗區、創新區、示範區、園區等新型平臺,謀劃各自的“點極帶”項目,打造自己的首位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真正“把蟄伏的發展潛能激活”,實現區域再平衡。

我省解決所有制結構問題,核心是推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既要解決非公經濟存量小的問題,更要解決非公經濟增量增長慢的問題。去年,我省民間投資佔比43.2%,非公經濟產值佔比48.3%,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最新發布的全國民企500強中,我省沒有一家企業上榜。非公經濟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短板中的短板,與我省國土面積、人口總量、經濟體量、資源稟賦等條件極不相符。

最近,中央下發了《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從市場準入、公平競爭、減輕負擔、融資難融資貴等多個維度,出臺了28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我們一定要結合我省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58條”意見,不折不扣把中央和省裡的政策一絲不苟地落實到位,實打實從體制機制的根子上破除制約民企發展的障礙,推動非公經濟發展邁出更大的步伐,實現“民企500強”零的突破。

城鄉、區域、所有制方面“突出結構性”問題解決的好壞,將在很大程度上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息息相關,相互制約又互相促進。我省產業結構長期“靠重化、靠公有、靠央企”,傳統產業過去和現階段都功不可沒,但如果繼續靠目前這種方式走,將會難以為繼、越走越窄。

知難而進,必有所得。過去的一年,我省在優化產業結構上邁出了可喜而堅實的一步,預計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佔GDP的23.5%,比上年提高5.2個百分點。在目前情況下,我省解決產業結構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是一定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結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並推動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釘是釘,鉚是鉚”地踐行新發展理念。一方面要優化存量,對傳統產業加快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做大增量,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崛起,努力推動十大生態產業體系在解決“突出結構性”難題上發力見效、開花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