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五代十國,是繼魏晉南北朝之後,另一個頻繁更換朝代,各地藩鎮割據,整個中原地區混亂不堪的年代。

與漢末相同,唐朝末期也是宦官把持政權,搞得朝堂烏煙瘴氣。也就是說,唐朝已到了所謂“氣數已盡”的地步。

此時的大唐,就像是風雨飄搖中的一艘破船,已經四處漏水搖搖欲沉了。

其實,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安祿山等於把大唐的天空捅了一個大窟窿。從此之後盛世不再,危機開始此起彼伏。

這就應了《三國演義》開篇那句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唐昭宗

正如《新唐書》所述:“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則唐之衰亡,豈止方鎮之患?蓋朝廷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也,始即位者人君之本也。其本始不正,欲以正天下,其可得乎?懿、僖當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繼;乾符之際,歲大旱蝗,民悉盜起,其亂遂不可復支,蓋亦天人之會歟!”

在這種日益頹敗的形勢下,便有了一如既往的官逼民反。

山東菏澤兩個賣私鹽的小販王仙芝和黃巢,效仿秦末的陳勝吳廣,聚眾“揭竿而起“造反了!但是很可惜,王仙芝和黃巢兩人都沒有過硬的政治和軍事才能,而且還步調不一致,最終的失敗不可避免。

但是,有一個小混混朱溫——小名朱三的,卻因此走上了中國歷史舞臺。混入農民起義軍的朱溫,因為大膽勇猛,逐漸憑藉自身能力嶄露頭角,最終把唐朝皇帝趕下了龍庭,名正言順成為了唐王朝的掘墓人。

五代十國由此開始。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五代十國地圖

這五個朝代走馬燈似地變換,一堆“後“字看得人眼花繚亂: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和柴榮……

好在這個“後”時期只延續了50多年,就被趙匡胤的大宋王朝所取代,中國再次進入大一統穩定繁榮。

看罷五代十國史,我不禁聯想道:為何只有後周大將趙匡胤建立的“大宋“政權,能夠成功地改朝換代,進入綿延數百年的新王朝呢?


1 朱溫:征戰殺伐曹操第二,無人輔佐教子無方


朱溫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父親雖是個教書匠,可不幸早逝,孤兒寡母四人不得不寄人籬下當長工。自恃有才華的朱溫不屑於土裡刨食,一心只想學武藝闖天下。

看來他的血液裡確實有父親的智慧基因,加上他桀驁不馴的性格,以及大膽勇武的魄力,終於走出了不尋常的人生之路。

天佑朱溫。黃巢起義給了他絕好機會。英勇善戰的他很快就在軍中脫穎而出,大受黃老闆賞識,很快當上高級軍官。之後他又背叛黃巢投向了官軍。這樣做看似很有些不地道,但也事出無奈——因為很明顯跟著黃老闆沒前途。

亂世之中,朱溫的軍事才華更加顯山露水,行情不斷看漲。他一怒之下曾企圖殺了與之爭鋒的李克用,被告上朝堂皇帝也不治罪,只是隨便安撫了下李克用——朱溫人才難得呀。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朱溫

從882年到904年,這二十多年中,朱溫憑藉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一路過關斬將步步高昇,不斷被加官進爵,最終成為左右時局,把第二個老闆唐昭宗捏在手中,說一不二的實權派。

他不但清除了黃巢及其殘部,還把唐王朝的一切反對派掃除乾淨。不得不說,此時的朱溫已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助推器,某些地方的民眾甚至為他樹碑立傳。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朱溫:“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此時的老闆唐昭宗,已成了一個象徵權力的道具。他被宦官和權臣們押解搶奪著。朱溫為了解救這個老闆,曾經圍住鳳翔城兩年,硬是把皇帝搶了回來。

此時,這位曾給朱溫賜名“全忠“的老闆,恨不得跪地磕頭叫他一聲爹。

朱溫燒了長安,把皇帝老闆帶回洛陽。此時他做了一件最為殘暴的事——誅殺了700多個大臣,以及皇宮裡所有的公子王孫。下手狠是狠了些,但也是為了根除後患。

此後,朱溫篡權登上帝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五代戰場

黃袍加身後,朱溫發覺自己的龍椅坐不穩。因為還有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這個心腹之患。他老子雖然一命嗚呼,但這小子太厲害了。李存勖的才能讓朱溫嫉恨又羨慕,他不由得哀嘆:我的兒子們和他比簡直都是豬。

也許他確實教子無方,更由於兒子們繼承了他的兇狠殘暴。不但他拼了一生打下來的江山無人繼承,就連自身老命也被逆子朱有珪殺了。

《新五代史》把他被殺歸結為荒淫無道,這恐怕只是原因之一。《舊五代史》中並無表述他淫亂的文字。而朱溫的一些積極政策,包括減輕租稅,鼓勵農耕等,在《舊五代史》中都有描述,《新五代史》中卻是沒有的。

看來歐陽修特別嫌惡朱溫。他所著的《新五代史》顯然放大了朱溫惡的一面,忽略了他善的一面。其實,或許朱溫並不是那麼“渣“。

縱觀朱溫一生,無論與曹操相比,或與趙匡胤相比,還是與相同身份的朱元璋相比,他也絕對是戰場上的英雄——軍事天才。但在治國理政方面,他的才華就不能與這幾人相提並論了。而且,他身邊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沒有及早選定可靠的接班人。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戰爭圖

況且他征戰多年,已經年老力衰,無精力再捯飭政務和培養接班人了。所以他的“後梁“政權註定是短命的。


2 四代沙陀帝王: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


沙陀人,是西突厥的一個分支。到了唐代基本已被漢化了。

被唐朝皇帝賞賜姓李的李克用,也是與朱溫不相上下的軍事家。而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比父親高出一籌,其驍勇善戰攻城掠地的本事,令朱溫頗為頭痛。

在朱溫被其子弒殺後,李存勖基本上就沒有勁敵了。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李克用

他輕鬆收取幽州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把契丹耶律阿保機趕出幽州之外,更使朱溫那些豬狗兒子們噤若寒蟬——不久那個風雨飄搖的“後梁”就被滅了。

如此,經歷十幾年奮鬥之後,他妥妥地稱霸中原,完全實現了父親臨終前的囑託,終於讓李氏家族揚眉吐氣。假如這個“李亞子”再繼續下去,如同趙匡胤兄弟那般勵精圖治,逐個掃平南方割據的藩鎮,最終統一中國也不是難事。只可惜,他半途而廢了……

他的“後唐”政權建立之時,也就是為自己掘墓的開始。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李存勖

軍事上無人可敵的他,政治上卻是個大白痴。他自以為完成了父親的囑託,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無憂無慮及時享樂了。更糟糕的是,他對治理國家一無所知,也不懂任用忠臣良將。而是把唐朝那些弊端舊制統統照搬過來。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昏庸無能,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的後唐皇帝。他不但驕奢淫逸還重用宦官,聽信讒言殺了忠臣良將郭崇韜。他痴迷戲曲重視伶人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置江山社稷完全不顧。

他給自己取了個藝名“李天下”,誰知他的天下只有短短三年。

父親給的三支箭他都命中了目標。而他又對自己射出了致命一箭——生生把自己給作死了。

與之相比,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英才。

出身卑賤的他曾經連名字都沒有。13歲跟了李克用,17歲就單騎救主,後又多次解救李克用於危難之中。他參與了大大小小多次戰役,因每每衝鋒在前無往而不勝,故被稱為”李橫衝“。

如此立下赫赫戰功的李嗣源,在李存勖登上皇帝寶座後,也因“功高蓋主“而受到排擠和打擊。最後這個忠誠老實的大將,被部下逼迫著反叛了昏庸的李存勖,取而代之。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李嗣源

上臺之初,他不但整治了李存勖留下的爛攤子,還發布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得後唐江山得以一定程度穩固。

但是7年後,已六十多歲的李嗣源也犯下錯誤:他疑心過重,隨便殺戮大臣。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他也無力整治朝綱,一直沒選好接班人。於是導致不孝兒子反叛,他被活活氣死。

不過,李嗣源本就無心於帝王之道,沙陀人的帝王夢在他這裡只是過度一下而已。

最被後人唾罵詬病的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

石敬瑭當年追隨李嗣源,在後唐滅後梁的多次戰役中屢屢建功,也受到李存勖的認可與嘉獎。後來又輔助李嗣源登上帝位,可說是個忠心不二的將帥。

但李嗣源死後,他的兒子們同樣爭奪帝位互相殘殺,給石敬瑭出了難題。他幫著李從珂滅了李從厚,李從珂卻又對他忌憚起來。因而他也如李嗣源一樣,被逼無奈不得不反。

自知力量不濟的他,不得已藉助契丹。可他不該把燕雲十六州一股腦兒都給了耶律德光,還卑躬屈膝當兒皇帝,落了個千秋罵名……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石敬瑭做兒皇帝

在被世人斥為民族敗類的重重壓力下,石敬瑭也不善治理朝政,於是這個“後晉”政權自然也是搖搖欲墜,不過五六年就崩潰了。

石敬瑭的下屬劉知遠,因不滿他拜倒在契丹腳下,在他去世後另立了“後漢”。但這個朝代也只延續兩年就倒臺了。

從李存勖到劉知遠,諸多沙陀彪悍將帥雖然屢立戰功,但他們都在稱王之後猜忌身邊親信,並互相殘殺,誰也沒有能力把到手的中原政權延續下去。

這一切說明,打江山易,治理江山難。

這一切更說明,這些沙陀人普遍沒文化。他們胸無點墨只知拼殺,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甚瞭解,不懂得如何管理朝廷和國家,不知如何把江山社稷延續下去。

所以他們一旦掌權後,只知驕奢淫逸及時行樂,以及為保住皇位互相殘殺……

因此,沙陀人的江山做不長是肯定的。


3 後周郭威和柴榮:趙匡胤大宋的奠基人


時代期待著明君。

默默無聞的漢人郭威,終於從沙陀人的殺戮中嶄露頭角。他本是劉知遠的下屬,從來沒想過自己也能穿上龍袍。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郭威

劉知遠的兒子劉承佑,延續了沙陀人的猜忌懷疑濫殺無辜,竟然派人去殺這個忠心耿耿、一心為“後漢”政權馳騁疆場的大將、這個父親選定的託孤大臣。

於是,郭威同樣被逼不得不反——略使一番計謀後,宣佈成立後周王朝。

郭威和沙陀軍人不同,他並不單靠武力拼殺混日子。作為中原漢人,自幼受到文化禮儀薰陶,他很明白知識的力量。於是他注重學習,特別是熟讀兵書。他還去曲阜拜謁孔廟和孔子墓。他造訪並提拔孔子後裔,表示要以儒教治天下。他還淡泊名利,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從不奢侈。

在他登上皇位後,立即廢除了前朝的種種不合理制度,讓國家從戰亂中解脫出來,讓呻吟在暴政下的民眾休養生息,老百姓終於感到有希望了。他的治理很快收到了效果。歷史證明,他是一位廉潔奉公的治國人才。

只可惜他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但他選定了一位可靠的接班人——養子柴榮,即周世宗。

柴榮自幼受到郭威影響薰陶,不但努力習武,更兼認真讀書,文功武略皆有建樹。雄心勃勃的他登上皇位後,發誓用三十年時間治理社稷朝政,讓中原恢復到盛唐時期的繁榮富足。他是一位被後人屢屢稱頌的治國人才,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第一步自然是統一疆土。於是,便有了決戰高平,西征西蜀,南征南唐,北伐幽燕的數次戰役。其中雖然有些獲勝有些受阻,但已經收復了不少疆土,並大大震懾了四方割據藩鎮,為全中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商業方面均有成就,無一不被後人稱頌。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柴榮

總之,柴榮的文治武功在五代時期無人可比。誠如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所說:“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

但是,不知為何他與養父同樣短壽,只活了區區38歲。壯志未酬身先死,令無數後人唏噓扼腕。

假如上天多給他一些陽壽,估計他的“後周”政權將會成為另一個盛唐,或許就不會有趙匡胤的宋朝了。

總而言之,趙匡胤的大宋無疑是建立在郭威和柴榮的後周基礎上的。

但是,趙匡胤肯定也是個人才——他一直跟隨柴榮戎馬征戰備受信賴,也是個很有能力的人。

不能說他篡權。因為柴榮的兒子柴宗訓年幼,如果沒有“杯酒釋兵權“——通過某個手段讓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也許又會演繹一番柴氏親戚們爭奪王位自相殘殺的悲劇,歷史也許又會多走一段彎路。

小結一下五代十國曆史。我們可以看到這確實是個被人稱為“製造皇帝流水線“的時代,54年內換了14個皇帝,總共八個姓。其中以養子上位的有好幾個,以少數民族沙陀最為顯著。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趙匡胤

還是那句話:“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朝衰落亡國後,必然經歷一番痛苦折騰打殺征戰,然後天下又再次歸一。

歷史最終選擇了趙匡胤。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資治通鑑》


對於五代十國的歷史,您是如何看的呢?不妨關注我——作家虞思桐,我們共同討論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