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喚醒的安嶽戲

安嶽曲劇源起明清安嶽曲劇在四川清音、陝西郿鄠戲、四川揚琴劇等優秀地方曲種孕育下誕生,在原汁原味的曲藝曲牌裡融入京劇、川劇及民間戲曲、歌舞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厚重清醇剛柔兼備的韻味,安嶽曲劇表演形式上受川劇藝術影響較深,同時吸收了京劇,越劇的表演技巧,但較少受戲曲傳統程式的限制,在化妝、服裝、舞臺美術等方面以及舞蹈、臺步等與歌劇、話劇比較相近。據蔣守文《半方齋》記載,月調自從陝西“郿鄠”調傳入四川,便不斷被安嶽曲劇吸收發揚。

  四川安嶽曲劇主要曲牌清音,起於古代的“連廂”劇 “花鼓”戲,發展成“郿鄠清唱”。 這好聽的“郿鄠清唱”又在趙金花與呂紹堯二位戲角兒的潛心研究下,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傳來安嶽後,呂氏“小玩友會”與範文伯、田月村的徒弟又把清音劇《秋江》、《裁衣》等傳到各曲藝班社而逐漸形成並流行開來。安嶽曲劇尤擅文戲,無論是喜劇、燈戲、還是正戲、民間故事都由劇中那由生旦淨末醜組成的小世界講述,或以曲藝曲牌套詞、或以曲牌曲調作素材創腔作曲,悠揚的曲調隨著劇情起伏錯落,無論是蘇鑼蘇釵敲擊的節奏,還是管絃的穿插點綴都令安嶽曲劇別具韻味。那個時候演出的曲劇很多,據縣誌統計演了四十二場大戲。像《雙獅圖》、《柳蔭記》、《拉郎配》、《茶瓶記》……還演了幾十個小型的曲劇,比如說像《秋江》、《尼姑下山》、《假報喜》……這些小型的演了幾十個。數百年的滄海桑田令安嶽曲劇獨具特色,即便是同樣的曲目也演繹出不同的風味,如《秋江》、《尼姑下山》等傳統曲目。南充的曲劇是揚琴坐唱,而安嶽曲劇則是歌詞性更強的清音月調曲牌連套。據蔣守文《半月齋》記載月調自從陝西“郿鄠”調傳入四川,便不斷被安嶽曲劇吸收發揚。安徽的“清音戲”也是由曲劇發展成舞臺劇的。自趙金花同呂紹堯將其傳來安嶽之後,便有許多的曲劇藝人不斷融合完善成。

  安嶽曲劇清音詞牌名,這些外來唱腔逐漸由“連廂”劇、“花鼓”戲發展成“郿鄠清唱”,清音傳唱極為廣泛,曲調豐富。除了以“勾調”、 “馬頭調”、 “寄生調”、“蕩調” 、“背工調”、 “月調” 、“反西皮”、“灘簧調”為代表的清音八調之外,另有“長城調” 、“鮮花調” 、“哭五更”、“疊斷橋”等小調一百餘清音長於抒情兼能敘事,對於安嶽曲劇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表現形式。而揚琴有大調與月調之分,其中又分甜平、苦平、奪子、快二流、慢二流 、三板等,以質樸豪放、韻味醇厚為特色。

  經多年演出實踐,從所表現的內容和戲劇形式的需要出發,安嶽曲劇對一部分基本曲調進行改革,打破原曲牌的唱腔結構,創造了犯腔 、散板、清板、緊打、慢唱等板式使之適合戲曲音樂的要求,從而初步形成唱腔體系。歷經世事繁華,數百年的滄桑劇變令安嶽曲劇,由興盛逐漸走向沒落,生存與傳承成為了擺在安嶽曲劇藝人面前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為了勘破這縈繞在曲劇發展道路上的重重迷霧,為曲劇傳承找到一條長久的發展之路,安嶽曲劇傳承人鄒連科老先生奔忙半生。

  安嶽曲劇伴奏有“民族小樂隊”之稱,其由許多中國傳統樂器共同組成。胡琴作為民族樂器的代表之一,自然也在其列。而鄒連科與安嶽曲劇結緣正是靠著一手胡琴絕活…… “我讀小學的時候有流動的藝人,走村竄戶,走村竄鄉……他們在茶館裡面賣藝。” “我聽到清音小調好好聽,在學校是學不到的,那時我就很感興趣。後來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安嶽成立文工團,因為我十二歲就開始學二胡,所以文工團成立。” “ 1958年12月學校把我調到文公團去搞音樂。”1981年文工團撤銷,含淚離去的鄒連科並未就此舍下安嶽曲劇。靠著教人拉二胡攢來的積蓄,他靠著自己的力量一點點地支撐安嶽曲劇的發展。曲種要發展,藝人、場地、傳人、觀眾一樣都不能少……為了傳承他找回劉次宏、伍玉芳等老藝人以及李再碧、江依紅等骨幹,獨資成立安嶽縣弘揚曲劇藝術團。恢復演出的同時,還免費開辦了“安嶽縣少兒曲劇傳習班”,為曲劇的傳承苦苦探尋出路。儘管如此,安嶽曲劇仍舊隨著演員們的老去逐漸凋零。

  偶然一次機會他參加了“和諧中國 · 第三屆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展評活動”,憑藉安曲劇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曲藝功底,他獲得了組織頒發的特別獎。獲獎作品改編版《竇娥冤》的資料至今仍被他完好地收藏在書房內。這次活動除了給他帶來榮譽之外,更給他與安嶽曲劇指明瞭一條發展之路,為安嶽曲藝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在市縣文化部門的業務指導、資金幫助等支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建立健全了保障機制,挖掘整理了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了優秀傳統文化文藝的創作,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省市培訓課程,開展傳承培訓等,為安嶽曲劇的申遺之路開山劈石 搭橋鋪路。悠悠歷史將安嶽曲劇的文化種子,散落在鄉間田野裡,為了最大程度的蒐集曲劇種類,鄒連科從曲牌名到曲譜分門別類進行蒐集、整理。從市井到鄉間,鄒連科的足跡行遍了安嶽及其周邊地區。等到他手稿裝訂成冊彙集齊34套劇本的時候,他幾乎已經走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他的劇本手稿裡包含了古典、現代、鄉村人情、社會風貌等等體裁的劇目。在蒐集過程中他還自己創作劇本,2009年根據安嶽檸檬創作的《檸花緣》曾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安嶽曲劇申報成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好項目、好劇種。因為這個是中國的文化,反映安嶽歷史文化的一個依據。”四川安嶽曲劇團的足跡曾遍佈巴山蜀水,逢年過節安嶽曲劇團就在鄒連科的帶領下奔走於市井鄉間,為喜愛傳統藝術的人們帶來一份不一樣的年味道。演員們雖然年事已高,但面對觀眾們熱忱的笑容,他們心裡異常滿足,彷彿又回到了那些高朋滿座的輝煌歲月。幾十年的演出裡,不管是露天院壩,還是劇院舞臺,鄒連科一直都擔當著劇裡主音的位置,從未落下過一場演出。他覺得在舞臺上的每一個時刻,都是他最心滿意足的時刻。安嶽縣曲劇藝術團在鄉鎮上的大部分演員不識譜,裝備落後,樂器不配套。藝術團派 專人下鄉鎮不厭其煩地為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免費輔導。

  劇起源於明清的安嶽曲劇在安嶽弘揚曲劇藝術團團長鄒連科的堅持下,被傳唱於安嶽大大小小的村鎮,瀕臨失傳的曲劇在他的手上被“喚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