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農產品上行,利你、利我、利他

今年,全世界都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襲,如今中國的疫情基本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外國疫情仍在蔓延中。

雖然武漢已經解封,但是回顧那段武漢封城和春節假期延長的日子,多少人除了擔心疫情,還要擔心生計。

記得2月份,因為新冠肺炎在湖北逐漸蔓延,我就關切地問了身邊湖北的朋友:"家裡怎麼樣了?家人都沒事吧?" 他說:"家裡人現在都還好,就是在家裡居家隔離,但是今年家裡可慘了,要負債了。" 我問"怎麼啦?" 他說:"家裡去年借錢承包了幾十畝地,想賺點錢,現在交通物流都中斷了,菜還在地裡,照這樣下去,今年估計就要負債了。" 我只能安慰到:"沒事的,會解封好起來的。"

這是我自己最真切地感受到農戶的不易的一次,除了要擔心家鄉的疫情,還要擔心今年田裡的收成該怎麼辦,在各種不確定情況下,選擇務農為大家提供口糧的他們,自己卻承受了極大的風險。

拼多多:農產品上行,利你、利我、利他


一、中國中小農戶的困境


根據國家官方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還有七億農村人口,約佔我國人口總量的50%,但真實的現狀是,現在真正堅持在農村進行一線農業種植活動的人數可能還不到四億,而其中真正稱得上算是農村勞動力的人口,那就更少了。農村的年輕和高學歷人口流入城市打工,造成了留在農村務農的往往是老人等居多,老人的知識結構也無法跟上新農業發展的腳步,造成了農村務農人口知識匱乏。

我國耕地少人口多,而且土地流轉成本在500元一畝左右,種植成本高,種植規模小,造成了種植收益率低,農民收入較低。

2018年我國農村人口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4600元左右,而與此同時,我國外出務工農民工人均年收入卻達到了44500元左右,前者要比後者高出三倍之多。

同時,中國農業產業鏈長期由分散的小農戶組成,截止至2016年底,規模農業經營戶不足2%,這是一個千千萬萬的小農小戶和小商小販構成的群體。

中國中小農戶主要面臨種植成本高,物流供應鏈缺乏,以及與時俱進的知識的缺乏這三大困境。


二、拼多多如何通過自身優勢實現農產品上行

在中國電商20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看到了C2C模式,我們看到了B2C模式,我們看到了品牌商城。可在中國電商20年的進程中,農產品始終在電商的覆蓋範圍之外,這和農產品無法標準化,供應鏈不完備,農村務農人口沒有電商相關知識都有關係。

但是2015年起,拼多多的崛起,卻讓我們消費者體驗了一把不一樣的農產品零售,讓中小農戶體驗了一把農產品上行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報告顯示,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09%,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活躍商家數量達58.6萬,同比增長142%;活躍買家數達2.4億,同比增長174%,復購率超70%。2019年平臺國家級貧困縣商戶的年訂單總額達372.6億元,同比增長130%;"三區三州" 深度貧困地區的商家數量達157152家,同比增長540%;年訂單總額增長413%至47.97億元。在2019年,拼多多有1500款農(副)產品的單品銷量都超過了10萬,同比增長了近230%。

那麼拼多多是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實現農產品上行之路的呢:


1、利用互聯網平臺模式和科技優勢,創新"拼"模式

拼多多在創始之初,就打破了傳統電商的商家推銷模式,而是利用社交拼單這種全新的帶有溫度的商業模式,通過社交圈人與人的信任以極低的裂變成本,將創新的"拼"模式快速推廣。

"拼"模式將時間、空間上極度分散的零散農產品交易,變革、匯聚成為短期內的同質化需求,從而突破農產品成熟週期短的時間限制和地理銷售半徑有限的空間限制。讓拼多多平臺的互聯網信息流優勢和規模優勢,來應用於實現農產品上行,大幅拓展了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各個環節。

拼多多運用領先的AI技術,深入歸納5.3億消費者的潛在和顯性需求,讓優質農產品主動找到需要它們的消費者,全面實現"貨找人"的模式。

平臺的規模優勢和科技優勢是拼多多實現創新"拼"模式的基礎,利用自身的獨特優勢,拼多多開拓了農產品上行之路。


2、突破農產品的供應鏈複雜的難題,開發"新物流"技術平臺

電商對於工業品上行的成功改造,曾經也讓農業寄於厚望。但是由於農產品供應鏈複雜,利潤薄,傳統電商根本不會把"昂貴"的流量導向農產品,使得農產品往往很難有最優流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拼多多創立之初,便提出了"平臺+新農人+農戶"的上行理念,將傳統農產品流通需要6-8個的環節精簡為2-3個環節,從而大幅降低供應鏈的複雜性,提高銷售者的利潤同時也讓消費者買得便宜。

人民網電商研究發佈的《農村電商發展趨勢報告》指出:拼多多基於創新的"拼農貨"體系,幫助千萬級小農戶和4.932億消費者,打造出農業"超短鏈",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消費者出高價、生產者不賺錢的難題,更讓中國農業突破土地分散化的制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新的生產要素和價值分配機制。

同時,在縮短供應鏈的基礎上,拼多多還正式提出了"新物流"技術平臺,目前,拼多多正在聯合物流生態的合作伙伴,對農產品物流和普通包裹進行區分,重新規劃和整合農產品上行的物流資源和節點,以進一步改善分散和低效的農產品供應鏈。


3、讓懂互聯網的"新農人"返鄉,並設立"多多大學"

拼多多還積極從農村落後和小農戶致富難的源頭出發,為了改善農村務農人口新知識匱乏的現狀,拼多多提出了"平臺+新農人"的"地網"模式。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受過高等教育,瞭解互聯網的新型職業人才返鄉創業,累計帶動了86000餘人新農人返鄉。

以新農人為分佈式節點,拼多多對農產區的產品聚集、分級、加工、包裝等生產和流通環節進行梳理整合,有效推動區域農產品上行。

在推動"新農人"返鄉的同時,拼多多還提出了"人才本地化、產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的策略,通過創立"多多大學",結合農村生產者的知識結構,設立了專業農產品上行與互聯網運營課程,幫助農村地區培養了本地人才。經過2年的發展,多多大學已經總結完善了一套量全面有效的農產品上行課程。

從"新農人"返鄉,到設立"多多大學",拼多多在解決農產品上行人才缺乏的難點上,不遺餘力,用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慢慢解決了農產品上行的人才問題。


三、拼多多在此次防疫助農上的卓越貢獻

拼多多雖然在農產品上行模式和助農上,做著日拱一卒,每天都毫不鬆懈地努力著。但同時也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行了一系列及時有效的助農舉措,幫助疫情中的農戶減少損失,幫助武漢的特色產品銷往全國。


1、拼多多上線"抗疫開拼,愛心助農"專區

拼多多農業負責人表示,自1月底以來,持續有農業專家和學者聯繫拼多多,希望能夠共同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產銷問題,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衝擊降至最低。

2月10日,拼多多正式上線了"抗疫開拼,愛心助農"專區,幫助貧困地區和部分農產區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滯銷問題。用戶通過APP首頁焦點圖、限時秒殺等入口,以及搜索"助農"、"愛心助農"、"農貨"等關鍵詞,均可直達該專區,以最優惠價格購買產地直髮的水果和蔬菜。

2月14日,拼多多宣佈在"抗疫助農專區"新增"農產品滯銷信息反饋入口",向全社會徵集滯銷農產品信息,協助遭遇滯銷的各地農戶對接平臺5億消費者。

這在疫情期間為產品滯銷,擔心生計的農戶們解決了最大的困難,同時也幫助在家足不出戶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平臺買到優質的農產品。


2、拼多多聯合央視"吃援"湖北,5.8億用戶"為湖北拼單"

4月1日,在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和農業農村部組織推動下,拼多多與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簽署《"鄉村振興及抗疫助農"戰略合作協議》,集中全平臺優勢力量推動湖北地區農(副)產品對接全國市場。

同日,拼多多聯合央視發起"為湖北拼單"大型活動,通過"政府指導—主流媒體平臺引導—核心市場銜接"的創新機制,探索後抗疫時期推動湖北涉農經濟加速發展的新業態。

當天,在各方組織推動下,集合湖北各地區優勢農(副)產品的拼多多"湖北優品館"正式上線。 將湖北的特色農產品武昌魚、潛江小龍蝦、洪湖蓮藕、隨州香菇、恩施玉露茶、孝感米酒、宜昌秭歸臍橙等銷往全國。


結語:

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5.852億,單季度淨增4890萬,較上一年同期淨增1.67億。

自2015年問世至今,短短五年不到的時間裡,拼多多用打破傳統電商平臺的"拼"單裂變模式,和農產品上行的特色在群雄涿鹿的電商界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拼多多,因為懂得商家和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在激烈如此競爭的電商界爭得一席之地。

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也充分實現了利農戶、利消費者,利平臺的多贏模式,真正做到了利你、利我、利他。


相信懂得大家需求的拼多多會走的更好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