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只是旅遊,不應只是觀光,只有放遠眼光,用心感知途中邂逅

旅行不只是旅遊,不應只是觀光,只有放遠眼光,用心感知途中邂逅的風景與民俗,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著名文學家余光中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李白

天地就是空間,光陰就是時間,這是我們把握現實的兩大座標。西方哲學家也常常說所謂人是在生死之間的一個旅客。

所謂旅行,它不只是旅遊。旅遊就是觀光,但旅行是一個旅行者,跟一個觀光客是不一樣的。


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頗為嚴肅,是為了增長見聞,恢宏胸襟,簡直是教育的延長。司馬遷 20 歲“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沉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義的壯遊

蘇轍認為司馬遷文有奇氣,得之於遊歷,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聞壯觀 ,以知天地之廣大。”


中國人面對大自然,確乎盡情盡興,甚至在貶官遠謫之際,仍能像柳宗元那樣“自肆于山水間”。徐文長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說明遊覽的盡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連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遊興到了這個地步,也真可以忘憂了。當然,再長的旅途也會把行人帶回家來,靴底黏著遠方的塵土。世界上一切的橋,一切的路,無論是多少左轉右彎,最後總是回到自己的門口。

“夕陽半邊山下隱,皓月靜波湖上升。”——半邊山下。旅遊是一種意境的勃發,是一種內涵的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