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夺情”风波如何得以平息?

张居正(1525—1582年),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一代明相。

张居正的“夺情”风波如何得以平息?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考成法、“一条鞭”法、整顿驿站等,使明朝经济迅速得以复苏,国库也日渐充盈,有学者甚至评价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

然而,张居正推行的改革危及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固有利益,因此,很多王公贵族、朝廷大臣都非常痛恨张居正,想方设法让张居正下台。

张居正的“夺情”风波如何得以平息?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按照封建礼教,父母故去,在外做官的儿子必须离任回乡守孝三年,等到守孝期满方可回任为朝廷效力,否则便是“忘亲”,要受到世人批判和为传统礼教所不容的,除非皇帝下令“夺情”且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方能留任不归。此时,那些痛恨张居正的王公、官员认为这是个推翻张居正的绝佳时机,暗流涌动,意图借机发难。可当时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且他的改革刚步入正轨,如若离任,他人谋其位,地位权势将一去不返,前期改革成果也将付诸东流,因此,张居正并不想回江陵老家奔丧守孝。

张居正思来想去,便与万历皇帝“大伴”冯保商议,由冯保安排人提议挽留张居正。冯保便命吏部尚书张瀚奉诏挽留张居正。张居正本人也一再要求张瀚以吏部尚书名义出面挽留,然而,张瀚始终不为所动。此时,张瀚的下属户部侍郎李幼滋想要讨好张居正,首倡“夺情”之议。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十月十八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弹劾,说张居正“夺情”是违背“万古纲常”。第二天,检讨赵用贤上书,认为不能援前朝故事作为张居正“夺情”的依据。十月二十日,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联名上书,弹劾张居正“夺情”是“贪位忘亲”。张居正大怒,十月二十二日廷杖吴中行、赵用贤各六十,艾穆、沈思孝各八十。

吴中行等人因为上书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廷杖时,邹元标不过是一小官,默默无闻,见状立即厚贿太监,并马上上一疏反对“夺情”,言辞十分尖锐,批评张居正素来以“非常之人”自居,而他“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说明他实际上与禽兽无异。张居正大怒,下令廷杖邹元标一百六十。邹元标因为之前贿赂过太监,虽然挨的板子比别人多,反倒挺过来了。

朝臣们相继上书为被廷杖的五人求情。张居正不听,将吴中行、赵用贤革职除名,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分别发配充军。吴中行、赵用贤为隆庆五年张居正所取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而艾穆为张居正的同乡,他们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出发,不讲私恩,不避权势,上书指责张居正“夺情”,“直声震天下”,时称五人为“五直臣”。

张居正的“夺情”风波如何得以平息?

最终,万历皇帝朱翊钧出面,说张居正“亲承先帝托付,辅朕冲幼”,“朕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命张居正正在守官制,“夺情”风波才算平息了下来。张居正虽然成功“夺情”,仍旧独揽大权,但这件事也成为他死后被清算的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