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導讀:身為職場人,你是如何排解壓力的?有的人下班後便倒頭大睡、有的人叫上三五好友聚會狂歡、有的人選擇與家人度過一段溫馨的時光。

但有些人人在下班後,選擇端起酒杯,通過酒精去排解自己的苦悶,然後在半醉半醒之間,度過一個又一個寂寞的夜晚。

這並沒有傷害任何人,他們告訴自己,但漸漸的他們發現自己杯不離手,對飲酒的熱愛,甚至超過了對生命中一切的熱愛。

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當飲酒是為了逃避問題

我並不想不去探討飲酒對健康的影響,我也不想去探討飲酒過量的標準,我更希望聚焦於一個非常有趣卻可悲的現象。

近日,我在各大視頻、直播網站中,看到許多人直播自己生活時,下班後習慣性的為自己倒滿酒杯,全然不顧愛人的白眼與他人的勸阻。

這個場景使我感到熟悉,從小到大我經歷過許多類似的場合,甚至於我自己也經歷過一段這樣的時光。

“父親為自己倒滿的酒杯、聚會時親友們舉起的酒杯、消愁時散亂的酒瓶與慶功時因激動而灑出的酒液”。

有人說飲酒象徵著擁有豐裕的物質,畢竟酒的原料來自於救命的糧食,可能在曾經比利時修道院中的修道士看來,利用糧谷釀造並不能飽腹的白酒,本就是一種浪費。

不可否認,酒精確實會使我們暫時的忘卻壓力,但我卻看到許多人由於酒精的關係,反而有了更多的壓力。

“一次難以完成、時間緊急的工作安排,使我們精神高度緊張,而飲酒後確實會使我們暫時忘記煩惱,但卻縮短了我們可以思考、完成工作的時間。”

我並無法去評判飲酒對於職場人來說,到底是好是壞,但我可以很確定的表示,不受約束、毫無顧忌、習慣性的飲酒,顯然是一件壞事。

那麼,什麼是不受約束、毫無顧忌、習慣性的飲酒呢?我認為我們很需要對其進行一次定義,防止後面的內容由於定義的不同,而使我們的觀點產生分歧。

“當我們飲酒不是成功後的歡慶、不是品味半醉半醒的浮生,而是為了逃避問題,那麼便成為我所說的壞事。”

但為何會這樣?我們有著多種逃避問題的方式,但為何卻選擇了飲酒?

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二、

但,為何要用飲酒逃避問題?

我們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困難,雖然我們希望去克服所有的這些問題,但現實一些說,我們確實沒有能力解決所有的問題。

面對那些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了防止我們情緒的崩潰,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選擇逃避,但逃避的方法多種多樣。

“當我們面臨領導的指責,我們可以辭職、可以請假、可以消極,這都是逃避問題的方法。”

但為何我們選擇了飲酒?許多人認為,飲酒後的麻痺可以使我們短暫的忘卻,但我卻不敢苟同這種觀點,因為麻痺過後往往是無止休的悔恨與痛苦。

或許在這裡,很適合我解開那個有趣卻又可悲的觀點,我們看起來像是為了逃避而飲酒,但實際上我們確實為了解決問題而飲酒。

這聽起來有些複雜,更簡單一些來說,便是我們希望通過飲酒獲得心理上的強化,從而使我們敢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唯一的問題便是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也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01 無力與有力

我們為了解決問題而飲酒,這聽起來有些荒謬,但我將通過2個角度,來向大家揭示為何我會如此認為。

首先,我們考慮一個下,為什麼我們要去逃避問題?答案很簡單,無非是我們無法解決問題,或者我們無法在要求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而無法解決問題,有時是出於能力使然的工作問題,有時是出於情感互動的情緒問題,但無論如何,這都會使我們產生無力感。

“難度高,時間緊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或是與愛人吵架處於冷戰之中,當我們無法去快速的解決這些問題時,無力感油然而生。”

當我們無法解決問題,陷入無力感的負面影響時,我認為我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在我們意識中最為有力的對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和我一起回到我們剛剛萌發自我意識時,那時候我們還是一名孩童,我們剛剛意識到“我”的存在。

那時便是我們最為無力的時候,試想一下,那時候我們瘦弱身軀與充足的好奇心,促使我們撫摸、敲打,我們似乎有著無窮的精力去探索這個世界。

但我們的探索過程,往往不會順利,因為總會有一雙從天而降的大手,將我們束縛在希望我們待的位置。

如果說我們在“自我意識”萌芽時被那雙大手抱起的過程,是最無力的時刻,那麼那雙大手,則是我們最先認識到最有力的對象。

那雙大手的背後,便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不僅是我們孩童時認為最有力的對象,更是我們整個成長過程,需要不斷依靠、不斷順從的對象。

無力的自己,與有力的他們,是多麼鮮明的對比。

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02 嚮往與模仿

當我們無力去解決問題時,最希望怎麼辦?許多人看到這可能會毫不猶豫的說找其他的辦法去解決。

但現實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這麼想,大多數人在面臨問題時,比起找其他方法去解決問題,他們更希望成為能解決的那個人。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沒有道理,很多人也不會相信會有這種人,但這裡我舉一個例子,我們便會接受這個觀點。

“當我們資金窘迫時,會幻想馬雲的生活,也希望找到馬雲的成功方法;當我們被領導指責後,便會考慮最受領導喜歡的那個人是如何行事的”。

但很多時候這並非理性的分析,而是一種幻想,幻想我們成為他,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我相信許多人都體會過,希望一筆天降橫財助自己掙脫財務窘境的情況。

這並非無的放矢,從精神分析流派中的重要構成機制,心理防衛機制來看,這很符合其中的代替模型。

如果我們深入一些去看這種幻想,實際上是最無力的我們對最有利的他人進行的模仿,由於模仿的不現實性,使我們將這種模仿侷限在了幻想之中。

那麼我們回到飲酒這個問題中來,當我們想要逃避問題時選擇了飲酒,正是我們在最無力的時候,對最有力對象的模仿。

父母作為我們孩童時期到成長過程中最為有力的對象,正是我們最好的嚮往、模仿對象,而父母中父親由於生理特徵,使我們認為其具有更為強有力的力量。

而此時,我們選擇模仿對象時,需要找到一個可以代入我們情緒的、強有力的對象,那麼這個形象顯然是脆弱時的父親。

而脆弱的父親飲酒後舒適的神態,深深的刻在我們腦海之中,使我們產生了相同的行為模仿,這也是為何有的人會選擇飲酒逃避,有的人不會的原因之一。

這或許正是理查德·道金斯所說的,我們個體之間通過非遺傳的方式,對文化進行傳播的文化模仿概念。

也正符合我所說的,逃避的背後是希望獲取力量解決問題,但這必然是錯誤的方式。

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三、

改變

這篇文章,我與在座的各位讀者,層層的剖析了因逃避問題而選擇飲酒背後的原因,我認為能看到這個位置的讀者,也不介意和我一起揭開最後一個謎底。

其實這篇文章我更希望使大家認識到一些問題,或者說是糾正一些不被自己察覺的問題根由,但當我寫到這,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一個有助於解決這項問題的因素,使我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01 嚮往與突破

飲酒是對父親力量的嚮往,也是對父親行為的模仿,但無數次醉酒後導致的錯誤累計,沒有人不會感到悔恨與懊惱。

這便是我不吐不快的地方,為什麼我們不斷悔恨與懊惱,卻依然無法停止這種模仿行為?其實我認為這是一種自我攻擊的行為。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描述了葉藏的一生,從孩童時的刻意討好,到成年後的放浪形骸,我認為很符合本篇我所講的內容。

試想一下,孩童時期的刻意討好,是希望由此獲得父親的認同,但父親卻將其貶低的一文不值,或許父親的不喜正是來自他刻意的討好,無論如何,最終他陷入自我攻擊之中,認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後,也便沒必要去做一名“人”。

如果我們代入一下,我們的飲酒行為是為了解決問題,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但卻飲酒導致了錯誤,最終我們也會陷入自我攻擊之中。

不過自我攻擊並非一切的根源,自我攻擊不過是我們多次失望後認知失調促使我們做出的情緒宣洩行為。

真正背後的問題在於,我們希望成為父親那樣有力的人,卻目睹了父親飲酒後如我們一般無力的景象。

從而我們便產生迷茫,我們麻木、機械的重複著飲酒的行為,但失去了那些嚮往,最終我們不再是模仿,而是淪陷。

下班後飲酒?這或許並非逃避,而是嚮往與模仿導致的錯誤應對方式

四、

最後

感謝各位與我在末尾的此處相會,這篇內容我們從習慣性的飲酒,降到了面對問題的逃避,從逃避講到了無力,又從無力說到了嚮往與模仿,最終我們走過自我攻擊的獨木橋,來到了淪陷。

不論是《低慾望社會》還是《人間失格》等書記,描述的都是一種喪失希望的狀態,無非只是深度與否、嚴重與否的區別。

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從父親身上得到力量感,但並不代表著我們無法從其他的地方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力量。

這篇文章並不會告訴你如何找到自己的力量,我只能儘可能的告訴你在面臨什麼,是什麼導致了你陷入這種境地之中。

這或許是一種遺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已經知道自己失去了力量,你已經知道你現有尋找力量的渠道是錯誤的。

那麼這或許便不再是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