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也懂文藝 回顧寶馬藝術車的45年


當汽車也懂文藝 回顧寶馬藝術車的45年


當汽車也懂文藝 回顧寶馬藝術車的45年


當汽車也懂文藝 回顧寶馬藝術車的45年


2020年的印度藝術博覽會上,寶馬展出了一輛1979年與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合作打造的M1藝術車,這是寶馬的第四輛藝術車,也是寶馬最喜歡的作品之一。自1975年起,寶馬會不定期與一位著名藝術家合作打造一輛藝術車,它們是藝術與機械相結合的產物。在過去的45年間,共誕生出19颱風格各異的作品,並且我們有機會在位於慕尼黑的寶馬博物館見到它們。

No.1 BMW 3.0 CSL(1975)

作者:亞歷山大·考爾德

1975年,法國賽車手埃爾韋·保蘭在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前突發奇想,邀請到著名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將他的BMW 3.0 CSL打造成史上第一輛寶馬藝術車,寶馬賽車運動總監約亨·內爾帕施也參與其中。就這樣,他們開創了藝術車的先河。這輛BMW 3.0 CSL搭載一臺直列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353kW(480Ps),當它駛向勒芒賽場後,受到了廣大車迷的喜愛。只可惜,由於存在技術缺陷,這輛車後來被迫退役,從此變成了靜態展示車。

No.2 BMW 3.0 CSL(1976)

作者:弗蘭克·斯特拉

僅憑一張圖紙,美國藝術家弗蘭克·斯特拉就能夠展示出CSL的每一處曲線,這一做法重新詮釋了三維設計。這輛BMW 3.0 CSL搭載的直列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552kW(750Ps),極速可達341km/h。但它在比賽中的表現和一年前的CSL一樣,無論是勒芒24小時,還是第戎500km,都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

寶馬(進口) 3.0 CSL Hommage

No.3 BMW 320i Turbo Group 5(1977)

作者:羅伊·利希滕斯坦

一年後,寶馬在賽車研發技術上有所起色,1977年版的藝術車在那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獲得了全場前十,組別第一的成績。這輛BMW 320i Turbo Group 5賽車搭載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221kW(300Ps)。來自美國的羅伊·利希滕斯坦(1923-1997)是美國波普藝術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藝術家,出於對錶現主義的熱愛,他將車窗外的風景做成了藝術車的塗裝。

No.4 BMW M1 Procar Group 4(1979)

作者: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1928-1987)是美國波普藝術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在這輛M1上,沃霍爾嘗試通過顏色來展示速度。M1是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寶馬車之一,有著346kW(470Ps)的最大功率。和此前三款藝術車不同,沃霍爾選擇直接在車身上創作,而不是通過建模,讓技術人員按比例做塗裝。

No.5 BMW 635CSi(1982)

作者:恩斯特·福克斯

這是寶馬第一款基於民用車打造的藝術車,僅供靜態展示,它的創作者是奧地利藝術家恩斯特·福克斯(1930-2015)。這位藝術家是維也納夢幻現實主義流派的創始人之一,十分擅長在設計過程中使用鮮豔的色彩,他的個人風格在這輛BMW 635CSi上得到了全面的展現。

No.6 BMW 635CSi(1986)

作者:羅伯特·勞森伯格

創建一個移動的藝術館,是羅伯特·勞森伯格(1925-2008)一直以來的夢想,終於,這輛車讓他的夢想成了真。他將幾幅畫進行修改後,搬上車身,用來反映當下汽車工業造成的環境問題。這輛635CSi搭載一臺直列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55kW(211Ps),和它的前輩們一樣,它也只能永遠停在博物館裡。

1975-1986  No.7 BMW M3 Group A(1989)

作者:Michael Jagamara Nelson

1989年,澳大利亞藝術家Michael Jagamara Nelson將原住民文化元素融入在這輛寶馬藝術車上。這輛車基於一輛搭載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221kW(300Ps)的寶馬M3打造,曾代表澳大利亞寶馬車隊贏得了澳大利亞AMSCAR錦標賽冠軍。

No.8 BMW M3 Group A(1989)

作者:Ken Done

雖說是同一款車,同樣出自澳大利亞藝術家之手,但兩輛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畫風。創作者Ken Done將澳大利亞野生動物——鸚鵡和鸚鵡魚元素畫在了車上,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No.9 BMW 535i(1990)

作者:加山又造

和前面兩輛635CSi一樣,這輛代號為E34的寶馬5系僅用於靜態展示。它的創作者是日本藝術家加山又造(1927-2004),通過使用箔印技術,打造出了這樣一輛有著滿滿日式風格的作品。

No.10 BMW 730i(1990)

作者:César Manrique

寶馬開始將視線轉移到了更高級別的轎車上,例如西班牙建築師César Manrique(1919-1992)打造的這輛寶馬7系,向我們傳遞了“毫無阻礙地滑行”這樣的設計理念。和很多基於民用車打造的藝術車一樣,這輛最大功率只有138kW(188Ps)的豪華轎車最終只能停在展廳裡。

No.11 BMW Z1(1991)

作者:AR·彭克

得益於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創造力,這輛Z1已然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藝術品。對於德國藝術家AR·彭克(1939-2017)來說,打造這輛藝術車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這輛長得像瓢蟲的六缸小跑車,設計靈感來源於洞穴壁畫。

No.12 BMW 525i(1991)

作者:Esther Mahlangu

寶馬在這兩年內推出的第四款藝術車也是基於民用車打造,但此次有所不同,南非藝術家Ester Mahlangu的加入,首次為寶馬藝術車增添了非洲元素。車上獨特的恩德貝勒族圖案,靈感來源於藝術家母親曾生活過的地方——恩德貝勒部落。

No.13 BMW M3 GTR(1992)

作者:桑德羅·基亞

1992年,寶馬重啟賽事部門的藝術車工程,並邀請到意大利畫家桑德羅·基亞,為他們打造這樣一輛極速達306km/h的M3 GTR賽車。由於成長在佛羅倫薩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基亞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汽車塗鴉藝術十分感興趣了。

1989-1992  No.14 BMW 850CSi(1995)

作者:大衛·霍克尼

這輛850CSi的作者大衛·霍克尼是20世紀英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之一,這輛車通過它的外觀,展示了它的內部結構。

No.15 BMW V12 LMR(1999)

作者:珍妮·霍爾澤

美國概念藝術家珍妮·霍爾澤拒絕一切傳統的藝術形式,因此,這輛V12 LMR並沒有文中其他幾輛車那樣炫酷的塗裝,在她看來,簡潔的色調也是一種美。

No.16 BMW H2R(2007)

作者:lafur Eliasson

目前我們能夠看到,大部分藝術家都是去畫車,唯一的例外是lafur Eliasson的創作。他把汽車的外殼去掉,鋪滿鋼管,通過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冰柱覆蓋的“外衣”。

No.17 BMW M3 GT2(2010)

作者:傑夫·昆斯

2010年6月1日,在世界最負聲譽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在300位世界各地嘉賓的見證下,揭開由他創作的第17輛寶馬藝術車的神秘面紗,並在車上簽名。這輛M3 GT2參加了6月12日至13日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

No.18 BMW M6 GTLM(2016)

作者:John Baldessari

作為一名極簡主義者,藝術家John Baldessari(1931-2020)只在這輛車的白色車身上,點綴了紅、黃、藍、綠四種顏色。這輛M6 GTLM專為賽事打造,搭載一臺V8發動機,最大功率430kW(585Ps)。

No.19 BMW M6 GT3(2017)

作者:曹斐

這輛寶馬藝術車出自中國藝術家曹斐之手,作品構建了一個“三位一體”的平行時空,將增強現實技術(AR)與實體車身結合,打造出一部穿越時空的裝置藝術作品。該作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視頻短片、一款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呈現彩色光影的App ,以及一輛通體純黑的BMW M6 GT3賽車,直接指向“無人之境”。

寶馬M 寶馬M6雙門

 編輯點評:

 速度、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堪稱寶馬藝術車的精髓。45年過去了,這19輛藝術車凝聚著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藝術創作理念,那麼,下一輛藝術車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