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科技

隋唐的科技


(一)天文学

隋朝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公元600年,刘焯借由北朝张子信的数据,测定岁差为76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确值。公元604年,刘焯制定出《皇极历》。皇极历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给出完整的太阳运动不均匀改正数值表(日躔 Chán 表)的历法。刘焯的定朔法代替以往的平朔法,是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即采用日行、月星速度不均匀性理论定出的节气立法(定朔法),比采用朔望月平均日数进行的推算(平朔法)更加准确。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铜铸制成黄道游仪与水运浑天仪。他在《大衍历》历书中运用二次差内插法并创新近似三次差的内插公式,为王恂等后人奠定基础。

(二)数学

隋朝数学发达,当时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数,在国子监设有算学(数学系)隋朝的算学就是指数学系,学生有八十人。《隋书·百官志》:“国子寺元隶太常……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员。”,专门数学人才的培养也在隋朝才正式成立。

初唐数学家王孝通著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缉古算经》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创立三次多项式方程,对代数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李淳风等人修订《算经十书》是唐朝算学的重要成果。

(三)地理学

隋朝提倡博物学博物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传统,是指对大自然的宏观观察和分类,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在当时,出现了大量地方志(或称图志、图经)。隋朝明令全国各地推行地方志编写,最后著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与《诸州图经集》,开中国编撰一统志之先河。

唐初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共550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地理研究影响深远。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有唐近邻的数百国家。 此外,还有李吉甫著的地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杜佑撰写的政书《州郡典》,樊绰介绍云南南诏国的《蛮书》等。

(四)建筑学

在建筑学方面,隋朝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恺与何稠。610年,李春于现今河北省宁晋县洨河建造安济桥(又名赵州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石拱桥。

安济桥 唐朝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展修建了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同样规划严整,规模宏大,是中国都城中规划最为严谨端正的两个。盛唐极盛时,人口达到80万—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建筑流程进一步定型化,提高了施工速度。

(五)医药学

隋唐时期,医药学获得了全面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医事制度和医科划分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隋朝医学相当发达,设有大医署。临床医学出现分科的趋势,大医署分为医学、药学两部分教授学生;而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成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与角法(拔罐)等五个专业)。隋朝对古医籍的整理较过去有了进步,尤其是对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把中国古代药物学知识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隋朝医学家巢元方(公元605年—公元616年任太医博士、太医令)的《诸病源候论》对病源症候学的研究,对中医病理学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唐朝孙思邈等一批优秀的医药学家,全面地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如孙思邈撰写的《千金要方》和补本《千金翼方》,论及药物之本、诊治之诀、针灸之法、养生之术,都是不可多得的医书。《新修本草》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国家官修药书,成书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这些医学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藏医学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发展,中外医学交流也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

(六)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大约在中晚唐,逐渐应用于印制历书、字书、术数书、佛像、经咒等。1966年,在韩国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公元 704年—公元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其雕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化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