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著名的這兩首詞 竟然是民謠翻譯作品

我們知道,詩詞大都是由漢人因情有感而寫,但是有兩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卻是被少數民族唱出來的,後來由我們漢人翻譯過來的。它們就是著名的《敕勒歌》和《越人歌》。

敕勒人逐水草而居,大都能歌善舞。千百年後的今天,這個原始的遊牧民族已經消失,但是曾經傳唱於廣袤草原上的那首《敕勒歌》卻流傳至今,廣受各族人民的喜愛。那麼,這首詞到底有著怎樣的藝術魅力呢?

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這首詞是很短的一個作品,而且它與我們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有關。秦漢帝國以後,在中原建立的這種強大的帝國,文明程度極高,於是引來很多周邊地帶的一些民族通過戰爭或者遷移的方式,向文明的這種方向進發。最後演變成了魏晉南北朝的局面,從積極的方面講,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從消極的方面講就是異族入侵、中原混亂。但實際上這是歷史進步的一個過程,就像河流拐彎走,它會在這個拐彎的過程中,在這種曲曲折折中容納了百川,造就了我們民族自身的強悍、強盛。

這首作品它的產生背景,據記載,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自然天成。它不是設計出來的,它是脫口而出的,儘管這首詩用鮮卑語唱的時候,是在一次軍事失敗的時候,但是這個詩還保持著人和偉大的自然、人和自己親愛的家鄉見面的時候那種迸發出來的熱情。我們翻譯的時候儘管把它翻譯成“敕勒川,陰山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國古代像《荀子》裡邊就有這種句式——三字句、三字句、加一個七字句,不過儘管如此,我們還能看到天籟的這種自然。所以我讀這首詩,經常想到德德瑪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鄉”那個曲調,且不說唱詞,那個曲調確是從骨縫裡發出來的一種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後來經過音樂工作者一番加工,可能使它更美妙,但是它的基本底盤就是那樣一個自然天成、噴薄而出的,妙哉!妙哉!

歷史上最著名的這兩首詞 竟然是民謠翻譯作品

《越人歌》第一首翻譯作品,在青翰舟中,越女初遇鄂君,芳心向春,暗生傾慕。心中輕颺漣漪,如何抒情?唯有向這青山綠水高歌一曲,以表我心。雖然語言不通,但鄂君聽聞此曲清嘉柔亮、甜而不膩,又見越女滿面紅暈、嬌羞嫵媚。頓感好奇,便請來翻譯將唱詞譯為了楚歌。

《越人歌》又名《楚歌》

先秦: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qiān)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起首兩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洲”,當從《北堂書鈔》卷一O六引作“舟”。“搴洲中流”即在河中盪舟之意。這是記事,記敘了這天晚上盪舟河中,又有幸能與王子同舟這樣一件事。在這裡,詩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今日”本來已經是很明確的時間概念,還要重複追問“今夕何夕”、“今日何日”,這表明詩人內心的激動無比,意緒已不復平靜有序而變得紊亂無序,難以控抑。這種句式及其變化以後常為詩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末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進入詩的中間兩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顯地由相對平易轉為比較艱澀了。這是詩人在非常感情化的敘事完畢之後轉入了理性地對自己的心情進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是說我十分慚愧承蒙王子您的錯愛,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緒盪漾。

最後兩句是詩人在非常情感化的敘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後的情感抒發,此時的詩人已經將激動紊亂的意緒梳平,因此這種情感抒發十分藝術化,用字平易而意蘊深長,餘韻嫋嫋。“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個比興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興起下面一句的“心說君”、“君不知”,又以“枝”諧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樹樹上有枝,順理成章;但在人間社會,自己對別人的感情深淺歸根到底卻只有自己知道,許多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對別人的感情難以完全表達,因此越人唱出了這樣的歌詞。而借“枝”與“知”的諧音雙關關係做文章的比興手法,也是《詩經》所慣用的。如《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心之憂矣,寧莫之知”,即是。這種諧音雙關對後代的詩歌如南朝樂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無影響。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二句,與《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彷彿,也可見出此楚譯《越人歌》深受楚聲的影響。雖然今人所讀到的《越人歌》是翻譯作品,但仍可這樣說:《越人歌》的藝術成就表明,兩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學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歷史上最著名的這兩首詞 竟然是民謠翻譯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