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随着3万多名易迁群众搬迁入住,靖安新区内逐渐热闹起来。在惠民社区,来自彝良县柳溪乡的搬迁群众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了易地搬迁新生活。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昭通台记者 刘璐

我们已经来到了丁昌勋的家中,与其他住户不同的是,丁昌勋在自己的家中开办了一个夏季T恤加工厂,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这片区域就是客厅,他在客厅里面放置了一个布料裁床机器,平常的他就是在这里将一块块布料裁成了自己所需要的尺寸。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进入主卧,两台缝纫机、两台坎车、一台锁边机以及各种布料映入眼帘,丁昌勋将“办公”地点布置得井井有条。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昭通台记者 刘璐

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身后有许多服饰的加工机器,平常丁昌勋就是在这里将一件件精美的服饰加工而成,最后呢,再在这个熨斗机上将衣服熨平整,一件件精美的衣服就这样产生了。

1991年出生的丁昌勋,有六兄妹,他排行老三,哥哥姐姐已各自成家。由于父亲残疾,家庭贫困,丁昌勋上完小学5年级后就辍学了,十几岁便外出到浙江省桐乡市一家服装厂打工,在工厂的7年时间里,勤学肯干的他学得了一手娴熟的制衣手艺。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昭阳区靖安新区搬迁群众 丁昌勋

以前我是学服装专业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外面拼搏打工了几年,每年收入也不是很高,基本上只能维持生活,我就想自己努力回家来自己搞一个小型的加工厂。

搬迁前,丁昌勋一家在老家以种玉米为生,每年喂两头年猪宰杀后改善生活,喂一头黄牛卖了贴补家用,住的房子是祖辈们1958年修的土木房,70年代借给村集体当公房炕玉米被压成了危房,因每年的收入只够解决全家多口人的温饱,所以一直未能翻修。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2018年3月,包保丁昌勋家的乡村干部上门动员他们免费搬迁到靖安安置区,全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今年2月23日,他们一家6口人搬到了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昭阳区靖安新区搬迁群众 丁昌勋

我做梦都没想过会这么好的条件,在我家里面开一个小规模的加工厂这种形式,我很感谢我们国家的这个政策。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厂”,一直是丁昌勋这些年来的愿望。以前没有房子,也没有资金,如今他们家在靖安新区免费分得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厨房和几间客房用于日常生活起居外,客厅和主卧可以腾出来使用。他和父母商量后,便迈出了开“服装厂”的第一步。

昭阳区靖安新区搬迁群众 丁昌勋

总共我就借了5万多块钱,买的设备,是从浙江台州那边联系厂家发过来的。我刚开始拿的面料是在广东那边拿过来的。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目前,丁昌勋的“服装厂”虽然刚刚起步,但他已经联系了天津的朋友帮忙找批发商,同时也在本地遍寻销路,等衣服做好通过验收合格后就批量生产。

昭阳区靖安新区搬迁群众 丁昌勋

跑一下昭通市场乡镇,另外我就是找朋友找我堂弟在天津,他们有直播带货的,帮我带一下这个货,如果代销货成功,我就扩大下一步的生产量,招人跟着生产这一块。

来源|昭通台 王琴 杨金飞 刘璐

审核|杨宇航

编辑|金昌文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丁昌勋:把“工厂”建在家里“制”出易迁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