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访德国,花600万买回一堆“废铁”,效果却出人意料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亮剑》中李云龙所定义的“亮剑精神”,而它注定是一个民族由弱变强所不可或缺的。1937年9月3日,一路上势如破竹的日寇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厦门。厦门胡里山守军开炮还击,命中日军一艘驱逐舰,日军海军力量连忙撤出战斗。在这场不知名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是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克虏伯大炮,而日军被击中的驱逐舰是排水量900吨、航速可达35.5节的若竹号。

李鸿章出访德国,花600万买回一堆“废铁”,效果却出人意料

用清朝遗留下来的武器装备来抵抗势如破竹的日本侵略者,这或多或少都会让人体会到“亮剑精神”。事实上,这尊清朝留下来的克虏伯大炮并不是什么“弱鸡”装备。克虏伯大炮口径28公分、重44吨、炮管长达11.2米。它的威力可以在3公里内穿透6.5公分的钢板,最大射程达20公里……除了笨重,克虏伯大炮在抗日战争期间算得上是不错的重武器了,其可以击中日若竹号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在晚清时期,刚刚从国外重金买来的克虏伯却被认为是一堆“废铁”。

李鸿章出访德国,花600万买回一堆“废铁”,效果却出人意料

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清政府的态度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成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随之展开。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慈禧太后最为倚仗的汉臣,李鸿章被委派前去欧洲各国考察。1888年李鸿章出访德国时,第一次见识到了克虏伯(kruup)大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让这位传统的封建官僚大开眼界。李鸿章当场觉得要想自强,这种大炮必不可少。再加上德国给了他3厘的回扣,于是一笔600万两白银的军购订单成交了。

李鸿章出访德国,花600万买回一堆“废铁”,效果却出人意料

李鸿章的这600万两,为大清帝国买回了328门克虏伯大炮,平均一门1.8万两白银。当时清王朝所面临的威胁大多来自海上,而政治中心北京与大海只隔了一个天津,所以这328门大炮有96门被设置在了天津的大沽口。而上文提到的胡里山阵地,仅仅只有2门大炮。其余的大炮被清政府分别设置在旅顺、大连以及威海和烟台等地,不难看出清政府用这批重器拱卫北京的战略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英法联军不仅吓跑了咸丰帝,还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李鸿章出访德国,花600万买回一堆“废铁”,效果却出人意料

我们不难看出清政府自强的决心,但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决心和下层官兵的士气并不挂钩。1900年八国联军直逼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狩”。讽刺的是,当时联军舰队的集结地就在大沽口;令人震怒的是,联军仅有格式火炮83门,而清军除了96门克虏伯大炮还有84门德式速射机关炮,至于步枪和弹药就更不用提了。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是清军能够组织起抵抗,八国联军不会那么轻易登陆,而且还是从大沽口登陆。原本计划保卫北京的克虏伯大炮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李鸿章果真买回来了一堆“废铁”。

李鸿章出访德国,花600万买回一堆“废铁”,效果却出人意料

克虏伯真的是一堆“废铁”?历史并不这么认为。胡里山阵地的克虏伯大炮已经闲置了半个世纪,本该退役的它依旧可以成为主力。并且抗战期间日军的武器装备的性能已经全面超出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了。要论武器装备的代际差距,显然抗战时期的更大。区别只在于武器的使用者换了一批人,前者是畏惧洋人的清军,后者是为了不被亡国灭种而奋起反抗的中国军人。不排除整体之中例外的个体,但两个整体之间所不同的恰恰是有没有敢于亮剑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