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遵义会议前发生了什么,看伟人的历史主动性

都知道遵义会议的伟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而改变了党的命运。


但人们往往只记得结果,却忘了过程的艰辛。这样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会议不会无缘无故的召开,必然有人的意志力作为动力来推动,而恰恰是这些动力成就了历史。


回过头来看会议召开的缘起与经过,更能体会到伟人为何之为伟人。



1


“1935年1月,当长征队伍一步步深入西南腹地、逼近遵义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知道他们正在接近最终使他们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么?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突围西征,湘江一站又折损过半,已经积聚齐了足够的量变,质变已势在必然。

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经过人们不懈努力、忘我的奋斗去争取。


在这方面,毛泽东的确不屈不挠。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把长征中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的接近形容为‘担架上的阴谋’。其实毛泽东的这一工作,在长征之前已经开始。”


2


“(六届四中全会)最直接的结果,导致了张闻天与毛泽东的大幅度接近。在云石山‘云山古寺’前黄槲树下的石凳上,张闻天把被形容为‘普列汉诺夫’前后的苦闷,都对毛泽东谈了出来。


在此以前,毛泽东已经争取到了王稼祥。


当时中央已经做出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分散到各军团的决定。毛泽东知道张闻天这个态度后,立即向中央建议,把他和张闻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


这一建议及其重要而且十分关键。如果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真的被分散到各军团,就很难设想遵义会议能否召开以及开成个什么样子了。


这就是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


长征出发了。在中央纵队里,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忙于指挥战事。毛泽东便利用此特定环境,在与张闻天、王稼祥反复交换意见之中,形成一个毛、张、王‘新三人团’。


遵义会议的核心,在长征出发前已在产生。”


3


“从1934年12月1日全军度过湘江,至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一个半月之间,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三个重要会议:


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


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


1935年1月1日,猴场会议。


都是遵义会议的铺垫和准备。


虽说十月怀胎,但一朝分娩也何其艰难。


虽说积聚了足够的量变,但完成质变也何其艰难。


毛泽东在推动这一质变发生的过程中,又何其坚忍。


通道会议是第一个重要的场所。毛泽东坚决反对(李德的提议),力主西进,向敌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这个建议除张闻天、王稼祥外,又得到了周恩来的支持。泽东第一次获得了多数。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成果不巩固。


黎平会议是第二个重要场所。周恩来以会议主持者的身份采纳毛、张、王的意见,西进渡乌江北上。


猴场会议,通过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期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实际上取消李德的军事指挥全,为遵义会议做最后准备,解决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了遵义会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