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日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回忆些琐事

台版电影第一次在身边流行起来的时候,是高中的第三个年头,虽然黑板上的日子一天一天被板擦抹去,但这种刻意营造的紧张感,并没有像预期的一样在班级里蔓延开,大家依旧过着“百无聊赖、没皮没脸”的日子。

学校的背后是一片农田,纯化肥的味道总是像毒气弹一样,精确制导进教室,加之燥热的空气随之膨胀散开,同学老师无一幸免,这让本来就困意十足的我们直接晕菜。直至天色渐暗,清爽的晚风才吹散一天的倦意,满血复活。

晚自习很少有课,主要是自己复习,作为被老师抛弃的后三排,我们习惯于在三国杀、八卦杂志、五子棋还有学校报刊里的青春期问题问答上消磨时间。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被逃课上网取代了,汹涌的人潮让校门口的两个网吧不堪重负,附近的书店不忍心看网吧老板受苦,最后决定把书都卖了,加入到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大潮中。

那时,上网的主题十分简单,地下城和看片。当然,在网费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练号升级是必须要争分夺秒的,而为了弥补走出虚幻世界的空虚,在后台挂一个电影下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跟着日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回忆些琐事

就这样《青春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几乎同时被带进了校园,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话题,至于为何是这两部影片,或许是那种感同身受的“青春期”压抑。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与高调的尺度迎合了燥热不安的纯情少男,赵奕欢成了“性幻想”对象,陈妍希则是心中的美好希望,而这种感觉是成人电影所带不来的。

对异性的憧憬,对未来的遐想,让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共鸣,我自然没能幸免,只不过在她转学之后,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未来之上。后来,大学时我加入了武术协会,也算是对家中墙上那张李小龙海报有了交代。

7年之后,曾经的记忆又被日版《那些年》唤醒,屎尿屁的桥段依然让人捧腹,纯洁的爱情也依旧令人向往,但自己早已从当年高中生步入社会,那一段的共鸣也从整个影片变成了片头与片尾,即少了些青春躁动,多了些心平气和。

其实,每个人的回忆都好似一帧帧画面,通过时间串联起一部人生电影,它或是喜剧,或是悲剧,在人海中吸引着特定的观众,为之放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那个可以欣赏的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