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疫情下的“父與子”,爺倆的對話絕了!

今天分享我們特約撰稿伊格老師的文章,他留學後在洛杉磯一家技術公司做產品經理,目前一半奶爸,一半工作。

記得那天剛收到兒子學校要close的email,我就心下一涼。

要說封城之初,電影院、川菜館、健身房的陸續關閉,對我的精神打擊其實也還好,但是兒子上學正式停止,一瞬間還真讓我虛的要死。

我想很多家長的心態都跟我一樣是自相矛盾的:去學校吧,怕傳染;不去吧,兩口子上班又都沒辦法帶。更不用說在封城期間不能亂動,這一個個內置核動力的小怪物一天到晚悶在屋裡能整出什麼么蛾子了——那絕對能比脫韁的哈士奇搞出更大的動靜。

洛杉磯疫情下的“父與子”,爺倆的對話絕了!

還好公司法外開恩,給我們調休的同時每週三天在家辦工,避免了每天都帶孩子上班的窘境。我才得以有時間真正會會這個“熟悉的陌生人”。

1、學區

記得兒子剛出生那會,我碩士還沒有完全畢業,在教授的實驗室裡當助理,拿著一週只有300美金的薪水。還好後來找到了工作,全家搬到了洛杉磯。

現在六歲的兒子在附近一傢俬立小學讀一年級——我的收入其實一般了——上私立的原因主要是心儀的公立學校暫時沒有排上名額,僅此而已。

美國的公立小學當然是免費的(afterschool收費),但教學質量和硬件水平肯定是千差萬別。這和所在區域的收入以及納稅水平有間接關係。在美國,“市”的單位下面有許多“學區”的劃分(我不太瞭解國內的學區情況,也許差不多?),而免費的公立小學首選的招生範圍當然也就是本學區內的適齡學生了。

當然了,跨學區還是可以申請轉學的,但是排隊的優先級肯定要在人家後面了,而且還不能享受校車的服務,要自己解決接送問題。

洛杉磯疫情下的“父與子”,爺倆的對話絕了!

公立小學的質量可以參考GreatSchools學校評分機構的數據,分數從1到10,10分最高。這個分數水平是根據學生們的考試成績綜合評估的,而且由於一些平均成績影響到學校的評級,“功利”式學習也屢見不鮮,我之前就在隔壁小學的的網站上看到家長的留言,抱怨老師只強化影響學校評級的學科項目(比如數學和英語),而對其他的內容課上就一筆帶過(比如科學等)。

當然了,9分、10分的學校總歸還是好的。教學質量是一個方面,家長素質也是另一個方面。

學區房價格分割出的社會階層這個找罵的話題沒必要深究,但是單看班級的學生成績,你願意讓孩子在平均分為90的環境中成長呢,還是在平均分只有30多分的地方期待奇蹟的發生?

要知道奇蹟這東西喜歡出現在好萊塢和華爾街——可惜在現今疫情下,這倆地方都歇菜了。

2、奶爸日常

私立小學的費用其實也還好,我兒子目前的學校,質量相當於10分公立小學,還有“藍絲帶”(Blue ribbon,美國中小學的最高榮譽)。費用平攤下來每月1000美金出頭,聽朋友說國內的私立學校價錢都上天了。

精彩的是現在疫情期間學校關閉,課程可不能落下——反正學費是不退的,愛學不學——好在老師十分負責,每一個學生的進度都會盡心追蹤。而聽朋友說有些評分稍低的學校,基本上是不怎麼在乎學習進度的,大家寓教於樂,玩的嗨就行。

於是各種作業在家完成,還有線上課程。平日裡基本流程是早起先處理公司緊急郵件,給少爺做早飯,伺候少爺起床;然後登陸“Seesaw”平臺觀看老師錄製的教學視頻,登陸“spelling city”網站完成單詞拼寫與考試,在之後還有“Pearson Realize”完成數學課程與考試,除此之外還有聖經學習(基督教學校)以及選修課等等。

3、聖經

我雖是無神論者,但是很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同時也不反對這所學校給兒子傳播相關的知識。但是兒子的學校把聖經也列入考試項目並計入總成績這個操作有點逆天,並且對我來說,在家輔導也成了一個大問題。因為兒子在美國教育的培養下早早養成了獨立思考能力和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的雛形,以防在跟他“學術討論”的時候影響父子感情,後來我乾脆就對這個小美國佬說,“聖經學到第幾章了自己去讀,讀完考試,這一科有問題千萬別問我。”

“問我你就肯定考不過,你爹是分子生物學畢業的,隔行如隔山。”

4、懲罰

疫情封城呆在家久了,我愈發佩服兒子的小學老師。這一個小怪獸雖說還算乖,但是畢竟精力充沛,在家憋三天就原形畢露。把你纏的連好好回個公司郵件都辛苦,更不用說督促他完成每日更新的數個學校功課了。而老師平時每天都要跟一票小孩鬥智鬥勇,還能保持大家的平均成績來維護學校的頂尖評分,簡直是讓人匪夷所思。

畢竟在美國,不能對小孩說狠話,也不能怎麼懲罰——最嚴重的懲罰就是Time out (罰站)了,而即使這樣也有許多地方在叫停,覺得罰站5分鐘簡直是殘忍。

洛杉磯疫情下的“父與子”,爺倆的對話絕了!

所以每次我跟兒子說,你爹我小時候被你爺爺拿拖把棍子追著打,他都不信,說我是騙子,還問我,“你為什麼不打911讓警察抓爺爺?”

好嘛,倒給我提了個醒。

我說,“如果因為爸爸輕輕打你屁股兩下,你就打911,警察就會把你帶走送到別人家裡,你就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xbox和ps4還有你那個傻乎乎的三角龍也都別想再玩了,所以沒事別亂打電話,懂嗎?”

他想了五秒鐘,“Ok, deal(成交)。”

5、尊重

你很難跟這邊長大的孩子解釋“孝道”的概念,因為他們覺得你既然創造了生命,就要無償的負責——當然了這麼想也是對的。

那麼就只能換一種思路去影響他們的品格,以及維持父子之間的健康關係。

美國學生的成績和在校表現都是隱私,所以也不會存在我們小時候在國內那種跟批鬥會現場一樣的大型家長會的存在

,而是安排幾天時間出來,各個孩子的家長自選合適的時間段和老師單獨溝通。

那麼在會面的時候,我就問老師,“兒子越來越喜歡和我爭論了,讓我很苦惱,如何能讓他完全聽我的話,像我尊重我老爸那樣尊重我?”

洛杉磯疫情下的“父與子”,爺倆的對話絕了!

老師笑著說,“首先爭論並不代表不尊重。”

“我自己也有三個孩子。”她說,“在他需要保護的時候保護他,在他犯錯誤的時候糾正他,在他取得進展的時候誇獎他,在他需要榜樣的時候樹立給他,這樣就行了。”

“如果他還是不尊重我怎麼辦?”我說。“那麼你對‘尊重(respect)’和‘服從(obedience)’兩個單詞的不同之處可能還有些混淆。”這位帶了20多年小學生的加州老師說。

6、膚色問題

我決定學習美國老師的科學育兒理念,但是畢竟疫情封城,呆在一起時間太長了,百密一疏還是翻了船。

前天兒子在家完成了課程跟我大眼瞪小眼,突然對“膚色”問題產生了疑問。這讓我嚇出一身冷汗,不過一問之下,幸好他沒在學校胡亂發表什麼“高論”,否則這幾十斤重的黑鍋我可背不起。

三思之後,我決定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班有一個黑色的同學,他是不是太髒了?”他說,“我手黑的時候,你就說我髒。”

“當然不是一回事。”我說,“你本來不是黑的,弄黑了當然是髒,而那個小朋友的皮膚本來就是黑色的。”

“那你是說他生下來就很髒?”

“不要亂說我從來沒說過的話。”我抖得屁股都要掉了,“你如果在外面亂說,我就把你的耐克鞋扔泳池裡。”

“那他為什麼很髒?”

“聽著,他、非、常、幹、淨。”我指著他的鼻子說,“你喜歡吃的巧克力也是黑色的,它髒嗎?”

“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的膚色不一樣,就比如你去冰淇淋店,是不是有很多口味的冰淇淋啊?”我說。

“不同口味的冰淇淋顏色當然不一樣,香草口味的是白色,芒果口味的是黃色,而巧克力口味的自然也就是黑色了。”我說,“不同膚色的小朋友也是這個原理。”

“我明白了。”兒子說,“那我以後就叫他‘巧克力男孩’好了。”

“這麼叫也不行!”我說,“你就不要講關於膚色有關的東西就好了,明白嗎,以後你就知道了。”

“為什麼?”熊孩子問。

“因為我、不、允、許。”我說。

“我是你爹。”

奶爸不易啊,這就是我現在的日常生活,估計有同感的不少吧。最後謝謝您的關注、點贊、轉發還有讚賞!

(本文轉自公眾號:這就是美國)

以上內容整理自網絡,小金誠意推薦,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興趣的童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諮詢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