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經典|楊過與獨孤求敗的一次隔空對話

那一年,楊過可謂接連遭受重創,身中情花與冰魄銀針兩大劇毒,旋即右臂被斬,生命危在旦夕之間。唯一憐惜自己的姑姑又不告而別,萬念俱灰下,只想逃離這累覺不愛的人世,覓一荒無人煙之地黯然等死。

跌跌撞撞間,又重回到與神鵰偶遇的荒谷,或許,在他意識裡已認定,“我這個斷臂怪物,除了姑姑,也惟有這萍水相逢的異類雕兄,才不會奚落小瞧了我。”

重讀經典|楊過與獨孤求敗的一次隔空對話

終於,那個最讓人為之神往,神一般存在的絕世高手——“獨孤求敗”,通過這隻神鵰,穿越時空的傳授給楊過一身絕頂武藝,從此步入當世頂尖高手的行列。金老先生終於在此處揮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金老先生有多鍾愛楊過?寫楊過就是寫他自己,他希望透過此人物,將自身的愛恨情仇和人生感悟透過楊過這個最血肉豐滿的人物呈現給所有鍾愛他的讀者。

重讀經典|楊過與獨孤求敗的一次隔空對話

所以,在設計楊過成長路線時,金老先生耗費了極大心血。一系列離奇曲折的經歷,屢遭重大劫難,大難未死後,才捨得將這曠世奇緣佈設上。重讀神鵰俠侶不下於三遍,每到這些轉折,心神皆為之一蕩。

重讀經典|楊過與獨孤求敗的一次隔空對話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柰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獨孤求敗”

一人之勢,竟有若泰山臨淵,每每讀之,無不為之震撼和嚮往。但雖為武俠世界,金老先生缺通過他的深厚功底,讓此獨孤求敗的一生透過“劍冢”裡的五把劍,展現得波瀾壯闊。連馬雲這樣的人物,也常用之隱喻,可見此中的邏輯與境界,著實值得我們一再品味與研究!

重讀經典|楊過與獨孤求敗的一次隔空對話

四柄劍,確乎代表四重境界,也代表修習進階的四個不同階段。神鵰將後兩柄劍的修習方法,傳授給了楊過,我們也可由個人感悟與理解,去體味金老先生想透過他的武俠世界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第一柄劍青光利劍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弱冠之年,通指20歲。20歲之前,持的是一柄寶劍,憑它的凌厲剛猛與群雄爭鋒。

在這個年紀,人皆血氣方剛,鬥志昂要,多數人求的是成名的速度,想要走捷徑。“成功要趁早”、“出名要趁早”的說法充斥耳尖,意識裡認為“大器晚成”都算是對一個人的侮辱。喜“假於物”,持一柄利劍,伶牙俐齒鋒芒畢露成了繞不過的理所當然。

第二柄劍紫薇軟劍

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經歷了成長第一階段的鋒芒畢露,遭逢挫折可謂必然,於是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雖然照樣的年輕氣盛,但在意識裡學會了運用技巧,但觀之又乏全貌,所以以管窺豹,技巧似乎又成了全部。此時,最容易落入極端,為迅速達成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技巧,就成了不擇手段。遂,獨孤求敗將第二柄劍棄之深谷,終身因誤傷義士而悔恨。

而此階段於一人的成長又必不可少,一個人完整的世界觀,對所屬領域的全貌,也是在這個階段完整的建立。

第三柄劍玄鐵重劍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此劍由玄鐵鑄成,重達七十斤,鈍而無縫,與普通寶劍的凌厲輕逸截然相反。

楊過如若不是遇到神鵰,可能一輩子也難上到一境界層面。劍的機巧萬端被化繁為簡,摒棄花哨的招式,凝鍊成剛猛的厚重,可謂無堅不摧。修習的方法也完全反人性,楊過被神鵰驅趕至山洪中,持重劍抗擊奔流而下的山石,再輔以金蛇蛇膽增長神力。

對比郭靖與楊過,郭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其淳樸敦厚的個性,讓其在年輕時就傾心於練就紮實的基本功。

四十歲之前,你是否做好了做減法的心裡準備,一招一式地傾心於在巨大的壓力下精進自己的功力?30歲的時候,我毅然將Q名改作“玄鐵重劍”,做好一路負重前行的準備。

第四柄劍木劍無滯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如何憑藉一柄木劍,發揮出比玄鐵重劍更大的威力?草木足石皆可為劍,拈花摘葉皆可傷人。

無他法,唯有功力精進到用劍多餘的程度。楊過被神鵰帶到海邊,每日在潮汐裡持木劍刻苦修行,歷時六年後終於大成,練就了劍魔獨孤求敗的本領。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私以為,很多人將路走反了。這樣的境界,通過文字表述,很容易讓人理解為務虛,沒有實打底的虛是浪費生命,一文不值。

現代人的煩惱由韓寒總結過,“聽過很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錯的不在道理,而是獲取這道理的方式,以及對待這道理的態度。

絕大多數道理,未經刻骨銘心的體驗與審視,沒有足夠的經歷與閱歷打底,普通人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例如崇尚魏晉之風,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做到,不信的話,有匪徒拿槍指著腦袋,看會不會嚇得尿褲子;還有,“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敗為上將軍也”,面對臺下一萬人,先別手發抖,腳打顫再說。所以,類似於這些標準要求的道理知道再所也無益。

而年輕人過早的執迷於一些務虛的道理聽進,放卻實處的修習,是成長的大忌。往往,大神們講的務虛的部分,其實是最難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切地體會。

重讀經典|楊過與獨孤求敗的一次隔空對話

最後,點出一個關於成長亙古不變的理,所有價值最高的修習方式,屆在於有古傳至今的“師承製”。很少有人有足夠的機緣能得於良師,獲得這種口授心傳,如果有遇見,請拿出最大的誠意與尊重,好好溫習“張良納履”的故事吧。也祝各位讀者,在2018年得遇貴人,功力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