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乐

乡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乐

曾文英

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都一直离不开供销社。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供销社简直就像魔术大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题记


乡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乐

我的家乡所城,作为饶平县东界公社的所在地,各大队干部要经常到这里开会,邻近乡里的群众还要到这里购物观光,十字街头人来人往,东西两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公社的贸易中心。在当时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供销社的门市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物质需求。而小小年纪的我们,课余最喜欢上街,可谓逛一次街,享一次乐。

新中国成立后就有了供销社,它旨在服务农村,造福百姓。那个时候,以家乡十字街头为中心,东西两边高大上的建筑几乎就是东界供销社,它与附设的门市部鹤立鸡群,十分显眼:


乡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乐

供销社总部设在二楼,有宽敞的会议室,可以容纳上百人开会;有物资财务办公室,分管着全公社各地各个站点的物资调配、资金核算等工作;还有主任办公室和外地员工的宿舍。在当时,一般人上不了二楼,简直可望而不可即。

那时,我们认识供销社主要还是其门市部,最宽敞的应该算是纱百门市,也是我们每次必到之处,不买东西的话,也想再次见识一下,看看有什么新来的“贵重”物品:一方面是我们没多少钱,另一方面是好多东西要票证,仅仅有钱也是买不到的。在纱百门市西边,陈列着一匹又一匹色彩各异的布料,有人称之为“布铺”,买布要布票,当时按户口分配,每人每年一丈三尺六寸,一般的人都等过年前才敢于“光顾”;至于像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稀缺”商品,不仅珍贵且难于获取票证,别说买就是想摸一下都难啊,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姑且过一把瘾吧!在纱百门市东边,被称作“百货店”,陈列着如搪瓷脸盆和口杯等日常用品,还有如作业簿、铅笔、橡皮擦等文化用品,这是我们经常要来的,东西也挺便宜,铅笔三分钱一支,头上带橡皮的也不过五分钱,格尺一毛钱一把。


乡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乐

当然,我们有时也会逛一下副食门市,那是卖油盐酱醋、烟酒糖茶之类的,不过看到那些糖果,常常摸一摸口袋,没钱了就走开了。至于农具门市,那是大人光临的地方,我们不会过去。不过,最开心的还是到设于小宗祠的供销社收购站,我们把捡来的鸡鹅毛、废铜烂铁等废品在此卖掉,把换来的几个零钱或到东门街付食门市买几块猪油糖,或到十字街头买上两个油盾,再者到西门街书店购一本心仪已久的小人书,其乐融融!


乡村故事|逛一次街,享一番乐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统购统销政策,个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供销社已成为一个商品购销的历史记忆。但是,那时“刺啦刺啦”的扯布声、“噼里啪啦”的算盘声还是十分动听的……

照片:大城所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