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本人在武漢親歷過早的文化差異笑話

1998年秋天,本人去湖北,熬了一夜的綠皮火車,天剛矇矇亮,一出武昌火車站,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聽口音基本都是湖北人,拉客坐車的、住宿的、中獎換獎的、賣“古董”的等等,作為湖湘之人,這些能聽懂個大概,唯有一個無法理解。

身上揹著蓋好的框,過早不?過早不?

看不到框裡背的啥,百思不得其解。

過早?我到得太早了?陌生的人,怎麼會知道我來早了呢?

過早?打招呼?類似老家“果早”(這麼早)的意思?

過橋?真是我聽錯了?過武漢大橋的意思?

走出火車站廣場,由於一夜未進食,已經前胸貼後背,飢腸轆轆,隨意往廣場右側行走,第一個拐彎處,門店上豁然寫著“過早”,熱乾麵、糯米雞、糯米包油條、豆腐腦……

呵呵,站在門口,望著“過早”二字以及老闆清脆的“過早”聲音,頭腦好似觸電,恍然大悟……尷尬癌犯了~~~

“過早”,一個本應該簡單的詞,由於方言文化差異,是我走出湖南的第一個笑話。你們呢?經歷了哪些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或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