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善于度势

周瑜善于度势

孙策

周瑜与吴国的孙策同年,从少年时代起,关系就很密切。孙策继承了死于沙场的父亲孙坚的遗志,在率领千余人举兵起义的时候,周瑜也渡过长江,前来助战。孙策的军队所到之处,敌人望之披靡,转眼间,孙策的势力越来越强。

攻陷曲阿之后,孙策的兵力已达数万人。于是,孙策说:"我只有这些兵力,就可以压得住江南一带,你回丹阳去镇守吧!"周瑜听后,立即引兵折返丹阳。可是,丹阳郡为同盟军的袁术所统辖,袁术有意要提拔周瑜为将军。但是对人观察敏锐的周瑜认为:袁术并非霸者之才,难有所成。于是,自己请调为居巢县的长官,而袁术也不怀疑他,遂答应他的要求。居巢位于东边,周瑜假装要赴任就职的样子,却中途折回吴郡,回到孙策的身边。孙策亲自迎接周瑜的归来,并且立刻封他为建威中郎将,这时周瑜年仅24岁。

周瑜善于度势

孙权

吴国以东南地方作为讨伐群雄的根据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病逝,其弟孙权随后继位。

孙策临死之前,将军权交给孙权,并且交代:"率领江东的大军临战上阵,必须审慎地筹谋计划,一举将敌人消灭,同天下的群雄争强斗弱,你比不上我。然而,任用贤者,提拔能者,让每个人都能尽全力贡献自己的才能,以保卫江东半壁江山我就比不上你。"这就是孙策鼓励孙权日后审慎处事,任用贤能所留下的遗言。周瑜得知孙策死亡的消息后,立刻带兵前往奔丧,从此就滞留吴国,任中护军,与张昭共同参与政事。

周瑜善于度势

官渡之战

在决定最后胜负的官渡之战中,一举将袁军10万精兵击溃,兵威日盛的曹操,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下书责备孙权扣押魏的人质,强迫吴国交出人质。

孙权因此召集群臣进行讨论,群臣都犹豫不决,而孙权本意也不想遣回人质。这时,周瑜向孙权进言"今天,将军您继承了父兄的遗业,获得了六郡的民众。兵器精锐,军粮富足,将士用命,何苦将人质送回呢?人质旦遣回曹氏阵营,从此就不得不附属于曹氏手下,一切都得听命于他们。而且,曹操充其量只不过是个诸侯而已,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怎能自称为王?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不如将人质暂时扣留,静观其变。如果曹操真能以正义匡服天下,将军再听命于他不迟。如果他行暴乱图谋不轨,终必引火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以要遣送人质呢?"孙权听后,遂打消向魏遣送人质的念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落入曹操手中,曹操得到船、水兵、步兵数十万,于是,兴起攻吴的念头。孙权知道后,召集群臣,以谋对策与会的群臣一致认为:大军当前,只有投降才是上策。周瑜力排众议,他以为:"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乃汉贼。北方若已平定,则曹操无内忧,自可旷日持久,南来与我争疆域,与我一较水师船战的胜负。然而,今日北方纷乱依然,加之马超等人仍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而且,舍弃鞍马,倚仗舟楫与吴越之国争衡,本非中原之所擅长。况且,远征疲劳,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以上几点乃兵家禁忌,而曹操皆冒然行之。将军欲擒曹操,宜在今日,只要给周瑜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一定为将军立功破敌。"业孙权听后起身,突然用刀将前面的小桌子砍成两半,瞪眼瞧着群臣说:"今后,你们当中任何人,若再有提及归降曹操的事,下场就跟这个小桌子一样。

在这之前,孙权也与诸葛孔明会过面,希望能知道,若与刘备的军队联合起来的话,对曹操的胜算有多少?孔明说了以下的话:"曹操军队从北方南下必定疲劳,正象软弱无力的强弩之末,连一块薄绢布也无法穿透,而且,敌军不习水战,更是他们的弱点。"

周瑜根据通报,得知曹军营内瘟疫大流行,舰队因此动弹不得,于是乘机袭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此一战役,周瑜的军队大胜,曹操的水师全部溃败。

周瑜善于度势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结束后,同盟的刘备却独自占领荆州,而讨伐曹军的主力毕竟是吴军,因此,周瑜向孙权上奏,要他对付刘备。

但是,孙权并未采纳谏言。他冷静思考的结果,认为曹操再度挥军南下未尝不可能,到时候,光凭吴军的军力将无法有效地抵制,如能与荆州的刘备联合,刘备就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刘备的身边有智将孔明,要一举歼灭,恐不容易。于是,孙权仔细盘算之下,索性认为巩固彼此的同盟关系才是上上之策。因此,孙权在得知刘备的妻子病亡之后,就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为妻。周瑜因有所顾忌,于是亲自带兵占领荆州的中枢江陵,与南郡太守一起严密地监视刘备军队的一切动静。

不久,从汉中直到巴蜀,形势紧急。据有汉中的张鲁,威胁渐增,巴蜀(四川省)的刘璋也伺机而动,不论曹操或刘备,都已陷入紧张之中。周瑜对于任何新情况都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周瑜急忙见孙权,献上自己的谋略

"现在,曹操战败,恐怕会让张鲁及刘璋等人的势力壮大。不如趁此机会,让在下与奋威将军一起袭击蜀地,得蜀地后,合并张鲁,再留奋威将军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然后,我再引兵会合将军占据襄阳,以襄阳为根据地讨伐曹操,就可以轻易地进击北方了。"孙权采纳了周瑜的意见。周瑜束装回江陵,为远征之事作准备,可是,不幸却在归途中的巴丘地,因突发疾病而死亡,时年36岁。历史因此有了极大的转变,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周瑜所献的计策略显大胆,但却命中要害。周瑜每次见到敌人时,一点也不含糊。他最厌恶与人妥协,做事公正不阿,是个很有气概的男子。

周瑜与孙权结识的时候,孙权的名义是将军,因此,与周围的人相交往不拘泥于礼法。惟独周瑜,始终以君臣之礼事奉孙权。

周瑜善于度势

周瑜

周瑜的个性直爽、宽宏大量,受到许多人的爱戴。他身高体壮,是一个典型的美男子。而且,连细致的感觉也超乎一般常人之上。

周瑜精于音乐,即使在酒宴上有了醉意,只要音乐有错误,一定知道,一知道就必定要纠正。因此,当时有人以:"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戏称周瑜。在音乐之中,不论是细微的变化,或并不太严重的错误,对神经敏锐的周瑜而言,都能立刻地察觉出来。但是,周瑜不会直接严厉地责怪演奏者,只是柔和地让演奏者知错停止演奏。他这样做,有时让人觉得很恳切,有时却也让人心生畏惧。他这种作风,让人感到意味深远。

周瑜经常大胆地向孙权献策进言,也许从少年时代起,就与孙氏兄弟友善相处,在意识上已将自己与孙氏兄弟视为手足的缘故吧。于是,一方面保持为臣民的礼节方面又没有顾虑地将自己的意见向孙权提出。由于提议之事严肃认真,且有真实的内容,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

单是臣下与国君之间微妙的关系般说来,情形都很平凡,内容也不足为奇。然而,处于战乱的政局中,很平常的判断,往往会超越其原有的本质,而值得付诸实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