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病危”:污染、干旱、物种灭绝…修复生态刻不容缓

长江“病危”:污染、干旱、物种灭绝…修复生态刻不容缓

周兼明

最近,数则与长江有关的新闻被媒体热议。

一则是,中国长江水产研究科学家危起伟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公开了一个噩耗: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证实已灭绝。上世纪70年代,长江白鲟还是常见鱼类,每年可从长江捕获25吨。不到40年,一个有上亿年历史的远古鱼类,却在我们生活的年代走向灭绝。

危起伟参与的另一个科研项目调查发现,长江共有430多种鱼类,但目前已有140余种鱼类采集不到标本。这说明长江里的不少鱼类已很稀少甚至灭绝了,长江生态状况非常严峻。让人担忧的是,中华鲟和长江鲟也即将灭绝。危起伟表示,目前关于它们的保护都未在国家层面立项并付诸实施。

长江白鲟的灭绝,原因很多。如危起伟所言,无法繁殖是原因之一。葛洲坝的修建切断了白鲟洄游通道,使它们无法在上游产卵;过度捕捞,如绝户网、地笼、电鱼等捕捞法,将江中大鱼小鱼一网打尽,使白鲟的食物越来越少;加上江上航道较多,压缩了鱼的活动空间,围湖造田、化工围江、燃油泄漏等导致水质严重污染等,都成为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因素。

长江“病危”:污染、干旱、物种灭绝…修复生态刻不容缓

已有大量报道与报告显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首先水污染严重,重要湖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跨区域违法倾倒危险废物呈多发态势。长江水系的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部分水系严重断流,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不仅珍稀特有物种极度濒危,连“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也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了95%以上,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由此,再看第二则新闻,我们就不会感到诧异。去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通告规定,长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这意味着竭泽而渔的时代即将过去,长江终于可以好好地休养生息了。保护长江,其实也是在保护中国鱼类的天然资源库。因为人工养殖的鱼类,多代繁衍后就会出现遗传多样性的退化,需优质的野生鱼来改善种群,所以保护长江,也是在保护鱼类的优质资源。十年休渔期,可以让某些鱼类得以繁衍。

然而,要让长江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绝非只是禁渔那么简单。还需要做好对长江沿岸的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污染的治理,做好对江中船舶污染的治理、控制航运,同时修复鱼类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样,修复生态系统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达到目标,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十年禁渔,不过是给这些综合治理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期。

无论是十年禁渔的有效执行,还是对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往往涉及到多地域、多领域、多部门的协作与联动,形成整体合力的难度很大。因此治理长江生态系统,更需要用法治的方式来推进,用法律的刚性约束,改变当下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只说不做等治理乱象。因此,才有了第三则新闻:去年12月23日,《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

这是第一部全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法律。草案提出一系列保护生态系统的规定:十年内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重点水域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在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科学划定禁止航行区域和限制航行区域;加强对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建立长江流域河道采砂许可制度,依法划定禁止采砂区和禁止采砂期,控制采砂船舶总量;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

据官方介绍,草案对长江实行全流域保护,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同时引入了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将根据物种资源状况,建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将其变化状况作为评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依据。这一改变,确实是一大亮点,改变了过去仅用化学指标的不足,更有利于保护长江的整体生态系统。

虽然也有人大委员表示,《草案》对如何改变“九龙治水”顽疾及统筹落实机制尚不明晰,仍需细化运行的机制和流程、协调的权责等,但用法律的方式来保证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多元共治与协同落实,却是根本解决之道。

除了立法,政绩审查也要相辅相成,重庆试点的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便是值得借鉴的办法之一。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审计,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由于地处长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的特点,重庆还聚焦河长制,启动了对所辖40个行政区河长制执行情况的审计,发现了生态环保及河长制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庆市运用测绘遥感、自动监测、多维分析等技术,对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审计,清查生态账,对领导干部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履职情况,实现了较为精准的审计——这些方法也值得《草案》借鉴,有助于明确协调机制的职责与标准的有效落地。

修复长江生态系统,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持久战,需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需有法治的保障,更需要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修复母亲河长江的生态系统,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